吴俊刚:不让老者孤独地死去

字体大小:

2001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家心脏医疗中心,护士珊德拉·克拉克正在巡房。一名垂死的病人在她走过时问她,是否可以停下来陪陪他。她不经意地回说:没问题,但继续巡视其他六位同房病人。当她回转身来到那位病人的床位时,却发现他已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内疚和沮丧之余的珊德拉,决心设立一个称为“无人孤独死”(No One Dies Alone programme)的计划,招募一群志愿者到医院,专门轮班(每人三小时一班)陪伴那些医生诊断已经临终的病人,确保没有病人在孤独中死去。这真是值得赞颂的高尚情操。

读12月10日《海峡时报》的一篇特别报道,惊喜获知,本地的一些临终慈怀护理中心,几年前也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服务,只是志愿人员仍然很少。这篇报道追踪一名单身54岁食道癌患者在慈怀护理中心的临终日子,包括志愿者如何完成他要到牛车水大快朵颐的最后心愿,确实令人感动。

感动之余,再看看一些相关数字,也不免感到几分悚悸。根据去年发布的户口调查资料,我国有8万2600个户口只住着65岁以上的年长者,而其中有半数(4万1200户)是独居老人。政府估计,再过10出年(到2030年),独居年长者将会达到8万3000人。

作为战后婴儿潮以及家庭计划影响下的少子化一代人,两老对空巢,惊觉自己已是8万户之一,不免也想到,如果有一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必须完成生命之旅自不在话下,问题在于,谁也无法料想最后一里路会是怎样的,生命会以怎样的方式画上句号?尤其是若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那就更麻烦了。

从国家角度看,这更是个大问题。我国人口的急速老龄化,是个既迫切又似乎难以引起一般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人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务实的讲,所谓“不知老之将至”,那是欺人之谈,一个人上了年纪,自然会发现体能一日不如一日,不由得你不认老。当然,保持积极心态是对的,但也不能“忘了我是谁”。老来各种各样的病痛缠身也是难免的事,只是情况有轻重之别而已。

一个人要防老,大体能做的有好几项,包括尽量锻炼,注意饮食,保持健康;尽量储蓄,以备晚景之需;写好遗嘱,签上各种医疗指示,该拔管时就拔管。但是,如果面对老年独居的情况,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棘手。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托老所、疗养院、老人院,以至最后的慈怀护理中心就是最好的归属了。

从社会角度看,要怎样很好地应付老龄化的社会,须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这里略说其荦荦大者。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国家负担得起越来越庞大的医疗开支。财政部长王瑞杰最近说,今后三年,新加坡的医疗开支将会剧增30亿元,也就是在2020年时达到130亿元。今年的财政预算,医疗开支是100亿元,而在2010年时则只是40亿元。可见老龄化对医疗开支是翻倍在增加,幅度甚至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钱从哪里来,政府可要伤脑筋了。

其次,是与之俱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老病死,三者是分不开的。老龄化人口的特殊需求很多,比如医疗、护理、慈怀照顾等等。这些设施目前都显得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老人面对空巢或独居,到了某个年纪,很多就会因失智或无法行动而失去自理能力。这时候,对工作中的子女就形成一大负担。现代生活紧张,职场压力也大,要一个有全职工作的人老少兼顾,既要看孩子,又照顾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亲,必然疲于奔命。

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许多工作人士就因为父母老年患上了失智症,不得不辞去工作。日本人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患上失智症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有报道甚至形容这是一颗失智症计时炸弹。日本全国现在患上此症的老人有460万,政府预计到2025年时,人数会激增至730万。

日本虽是保守和传统社会,注重家庭伦理,但不免也时有悲剧发生,如照顾失智老人者日久失去了耐心而对老人施虐,或是老者走上自杀之路等等。我们必须承认,照顾失智老人是非常吃力的事。

所以,现在社会上也开始有了声音,要求工作人士可以拿事假照顾父母。但一般来说,雇主很少能体谅遇上这类家庭问题的员工。因此,托老所也许是次好的选择。当然,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请家庭帮佣。那些无儿无女的,也只好住进疗养院了。而接下来整个医疗系统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乃是预料中事。鼓励人们中途转业,投身医护行业,未必能满足殷求。

其三,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一些争论性课题必会日益凸显,比如,是否应该让安乐死合法化。目前,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美国的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五个州已经把安乐死合法化。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不久前也在国会通过了安乐死议案,预定从2019年6月开始实施。

应该说,安乐死是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课题,大多数人都会基于道德宗教的理由反对这么做。但是,从罹患绝症,病入膏肓者的角度来看,能否免受病痛的撕心裂肺的折磨,以及稍有尊严地死去,却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会面对这样的困境。目前,我们允许在家人同意下拔管,其实已是朝这方面迈进一步。

在华文世界里,今年初,79岁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在面簿上发表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叮嘱儿子儿媳,表示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不插管、绝对不插鼻胃管,“如果失去吞咽能力,等于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并称“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这封信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诚如琼瑶所言,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有足够的慈怀设施,又有足够的志工,能真正做到无人孤独死,那当然是最理想的。只怕这样的理想很难实现。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