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大屠杀的80周年。继2014年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三年参加了纪念活动。


日本政府机关和中国研究学者十分关注习近平的讲话,结果不是习近平,而是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俞正声发言。这被认为是出于对日本的考量,同时也被认为避开了如果讲话内容上有什么问题,也波及不到习近平本人的风险。


俞正声的发言,总体来说对日本是持好意的,可以看出是表示对日关系的改善。但和2014年习近平讲话相比,有以下两点问题。第一,他阐述了“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历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日本也备受关注,目前围绕慰安妇的资料登录正在审议。


第二,关于战争的部分记述被修改。首先,战争的期间,此次阐述为“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明确表示抗日战争的时间为14年。


此外,关于发动战争的罪责,2014年的发言为“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明确阐述战争罪责在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人民没有责任。


但是,此次,“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中日两国人民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两国)人民是受害者这一点没有改变,关于军国主义者的阐述中,“少数的”被删除。


可以发现,中国政府在围绕中日战争的官方解释和阐述做了点滴修改。中日战争的日期延长至14年,战争罪责范围的变化,意味着围绕中日战争的中国官方发言,对日变得更严厉了。


此番俞正声的发言,也涉及了很多当前的中日关系。在谈到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的基础上,表示“中日两国要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准确把握和平、友好、合作大方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代友好下去,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无疑的,这句话秉承了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的发言。日本也是习近平推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对象国。


更令人感到有兴趣的是,中日关系不是大国关系,被明确地整理在周边外交的框架中。这表现在“中日两国是近邻,是搬不走的邻居。中日民间交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关系”一段发言里。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周边外交的延长线。在中国来看,将中日关系定位在周边外交的框架内,可以理解为对日关系是和“一带一路”挂钩。究竟这样的理解,日本是否有共识呢?日方对“一带一路”的参与该是十分有限的。


俞正声的发言包含复杂的内容,也不能单纯地说是为了改善对日关系的发言。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整理关于历史的阐述,一方面表示对日改善关系的同时,将中日关系定位在自己对外构想的框架中。


当天,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仅仅发表简短谈话:“日中首脑会晤,就改善关系达成一致,在共同面向未来时,采取进取的态度。”可见,中日两国依然没有完全构筑好安定的信赖关系。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