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2017年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政策动作,被说成似乎有了巨大的转变;也有人评价说,这是日本政府对中国靠近的象征。但是,不得不慎重看待首相安倍晉三的发言和日本政府的动向。
去年5月16日,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为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访问了北京,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会谈之际,二阶将安倍亲笔写的信转交给习近平。虽然亲笔信内容不得而知,可以预测是敦促中国首脑访日。
在同一时间,安倍的亲信秘书官今井尚哉随访,据说和中国高官进行了接触。尽管不是政府人员,但通过二阶、今井的访华,仍被视为是日本政府表示了向中国靠近的态度。
去年6月5日,安倍在日本经济新闻社举办的“日经亚洲的未来”会议上如是发言:“‘一带一路’是一个连接大洋东西两岸及其周边多元地区、极具潜力的构想。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共识。首先,重要的是要建设万人皆可使用、开放的基础设施,同时资金筹措机制必须是透明、公正的。其次,我认为项目应具有经济效益,通过贷款开展建设的国家,必须具备偿债能力,国家财政的健全性不会因债务受到损害。”
这是安倍的“国际社会通行的思维方式”,他例举了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对万人公开;第二,具有透明、公开的筹措机制;第三,具有经济效益;第四,对于贷款国家来说,必须具备偿债能力,国家财政的健全性不会因债务受到损害。他表示如果这样,“‘一带一路’的构想才能以良好的方式,融入环太平洋自由公正经济圏。”
在此之前,安倍政府对“一带一路”表现出非常尖锐的态度。安倍政府的理由是“一带一路”的构想没有遵循国际社会通行的想法”。但是,通过此次发言,改成“如果遵循国际社会通行的想法”的话,是可以接受的。虽然实质上没有改变,却是一种肯定的发言。此外,在这个阶段,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政策,还没被认为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到了11月至12月之间发生了改变。11月11日,在越南岘港市举行日中首脑会晤,在会晤之际,双方就“根据公正规则构筑自由开放的双赢关系,为此的合作至关重要,促进私营企业贸易,在第三国家开展日中贸易,不仅对两国,对于对象国家的发展也会有益”上达成一致意见。日中双方决定包括“一带一路”在内,就如何对区域做出贡献,今后将持续对话。这个方向在11月13日马尼拉的首脑会晤中也沿袭下来。
接下来就是12月上旬,据报道日本政府为日本企业制定了如何对“一带一路”协作的指针(11月份由首相官邸、外交部、财政部、经济产业部、国土交通部制定)。指针是针对日本企业忧虑“一带一路”不单纯是经济合作,也和政治、安全保障有深刻关系而制定的。
在指针中,可能被转为军事利用的港口等被排除外,例举了在节能、环境协作;产业升级;横贯亚欧的物流利用等三项事例。此外,作为个别项目,例举了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高效天然气和煤炭的火力发电及运营等。还有,也例举了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事例。这些项目的风险比较小,而且是日本企业具有一定经营成绩的领域,占据了优势。在这些领域就算几乎没有企业参加,凭借既存的成果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
该指针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也在促使日本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和6月份时相比,足以看出日本在向中方靠近。安倍最近找出“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和“一带一路”之间的连接点,要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虽说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但确实可以发现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
虽然如此,也不能忽视日本并不是举双手赞同“一带一路”的倡议。首先官邸内部对“一带一路”存警戒心的势力很强。在此观点来看,目前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不过是策略性的,并不是在根本上的转变。因此,当前的课题是日中双方能否彼此观察,努力促进相互理解。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