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政治招安与分化并驾齐驱

字体大小:

马来西亚现任首相纳吉到国家心脏中心探访前首相马哈迪的一张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立时引起关心马国政治发展的国内外各界各种揣测。入狱多年的前副首相安华多次以背伤旧患为由申请“保外就医”不果后,去年竟破天荒获得现任副首相兼内政部长阿末扎希批准,移送医药中心继续“服刑”。

阿末扎希正是安华以前在巫统风生水起时的“马前卒”,当年马哈迪和安华决裂、安华被开除和被判刑入狱,他第一个跳出来为安华挑战马哈迪,后来被打压、甚至扣留了好一段日子。

纳吉也很会做人,去年就已到医院探访当年巫统权力斗争的“老战友”安华;此举也引起议论。后来,政府通过监狱局宣布安华可在今年中“出狱”;不过,根据法律,安华在出狱后五年不得竞选公职。执政当局这种种忽然向以安华和马哈迪为首的反对党阵营“示好”的动作,从政治层面来看,其出发点至少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从较正面的角度来看,纳吉与阿末扎希这几招“探病兼早释”,可说是“招安”的手段,即通过“善待”希望联盟精神领袖安华和“关怀”希盟实权领袖马哈迪来“伸出橄榄枝”,希望他们在感受到执政当局的“诚意”与“温馨”后,可以“迷途知返”,回到国阵大家庭,或至少不再与国阵,特别是巫统为敌。

其实,纳吉的父亲、前首相拉萨在近半世纪前已开先河试过这套做法。国阵的前身“联盟”(Alliance),自马来亚独立(以及后来马来西亚成立)以来即已执政,其标志有别于现在的杆秤,而是一艘航行中的帆船,可能是象征原先只有巫统、马华公会及国大党这三个成员党的同舟共济。

据说,那时的联盟成员党地位大致平等,做事决策有商有量。不料这艘联盟帆船在1969年大选险些阴沟里翻船,虽然仍然赢得足够议席继续执政联邦,但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国会议席(这种情况在2008年与2013年大选再次上演),后来还发生了严重骚乱。

1969年大选后出任首相的拉萨眼看联盟的执政江河日下,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政治构想,即向之前与联盟对着干的好几个主要反对党招安,吸引它们与联盟结盟。这项政治大团结计划后来付诸实践,联盟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阵线(Barisan Nasional),成员党从三个扩张为近10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回教党(现称伊斯兰党)、社会民主主义挂帅的民政党及人民进步党、砂拉越的土著保守党及人民联合党、沙巴的联盟党等都加入组成国阵,只有民主行动党始终坚持不加入。

这些政党都在杆秤标志下竞选,再次为执政阵线赢得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国会议席,令其得以继续平稳执政。目前国阵没能控制三分之二国会议席,纳吉政府再次祭出以前拉萨组织国阵的那一套,向反对党阵营招安。

其二,从较负面的角度来看,执政当局的这几招“探病兼早释”做法,也是典型的“分而治之”的高超政治手腕。2013年大选后,国阵虽然继续执政联邦,但在国会未能控制可以修宪的三分之二优势,在政治上处于劣势。掌握三分之二优势,执政当局可以在选区重划时增加对它有利的选区数量,现在只能在选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选区范围重划来加强获胜的相对优势,这无法从制度上保证未来的长期胜利。

因此,巫统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极力拉拢伊斯兰党。伊党之前作为反对党阵营人民联盟(民联)的一员,未能充分落实要建立神权国的终极抱负,而必须与倡导世俗主义的友党妥协,推出“福利国”等理念作为让步。

伊党退出民联,意味着反对党阵营已失去乡区及城市中下层选民的支持。此外,如果在某个选区出现国阵、希望联盟(反对党的新联盟)和伊党的三角战,势必分散反对党阵营的支持票,在多票者胜出的选举制度下,寻求蝉联执政的国阵(特别是巫统)将坐收渔人之利而顺利当选。

作为“回报”,巫统让伊党向国会提呈1965年伊斯兰法庭(刑事权限)修正法案(俗称355法案),但国会尚未辩论通过该法案。在伊党眼中,这项法案至关重要,它旨在扩大伊斯兰法庭权限,推进宗教化进程。转眼几年间,巫统与伊党早已超越“眉来眼去”的政治暧昧阶段,已公开承认正讨论如何在来临的大选携手合作。巫统的政治分化手腕不可谓不厉害。

纳吉和阿末扎希得以探望安华,纳吉甚至探望了马哈迪,马哈迪要探望安华则不得其门而入,这一切动作的主要目的,一是在许多民主理念不深的选民心目中制造混乱,二是在希盟成员党之间,甚至在个别成员党内部,挑起本来就存在的各种猜忌,以为安华和马哈迪分别或一同与巫统达成某种秘密协议或“认知”。

在“识时务者为俊杰”“利益至上,钱在人间”的政治大前提下,一些本来还算坚定的反对党支持者可能会出现“二心”,以免反对得太激烈,以后朝野和好时,反而没得分摊随之而来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可以说,巫统分而治之,让反对党力量溃散的目的部分实现了。年中“出狱”的安华与马哈迪这对性格鲜明的前盟友、后政敌、再盟友之间的互动,也势必为马来西亚政治局势发展添姿添彩。

(作者是马来西亚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国际事务高级顾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