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不平等的逆向思考

字体大小:

得鱼忘筌

能做到人穷志不短、富贵不自满,已经难能可贵,但孔子却认为,安贫乐道,克己复礼,才是更理想的状态;“患不均”的答案,或许也就在其中。

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优远博士的英文新著《原来不平等长这个样子》(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良心从纸面直透出来。她通过亲身采访观察的“民族志”(ethnography)方法,用有血有肉的鲜活例子,取代社会科学惯用的冰冷数据,让读者深切地感受不平等的痛楚并被迫正视它。

张优远正确地指出,问题并非贫穷而已,而是社会的不平等对处于底层的人要改善自身处境的无形阻力。这些看似无形的(特别在中产阶级的社会主流眼中)阻力犹如逆流,无时不刻地冲刷着试图迎难而上的底层民众。除了制度里隐藏的意识形态歧视,人们日常生活里不自觉的偏见,让底层民众有时连基本的做人尊严都不易获得。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原本就因为物质匮乏的痛苦,也考验他们坚持自我改善的意志力。

贫穷本身确实不是问题的症结,研究表明,贫穷并非决定犯罪率的重要因素,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才是。一项对美国各县犯罪率的调查发现,在收入偏低但差距不大的县,犯罪率远低于收入差距极大的县。在后者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看不到出路的男青年,大多都被迫诉诸暴力和犯罪,去抢夺稀缺的资源和赢取旁人的“尊重”。显然,贫富差距越大,社会越不稳定。孔子几千年前就已经警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通常关于不平等的讨论,焦点都集中在社会体制的不公和腐败,以及精英阶层的贪婪和为富不仁。这种道德义愤并非全无道理,可是未必具备充分的解释力。意大利学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1906年发现,意大利约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拥有。更惊人的是,这个20/80现象反复出现在其他领域,似乎是个普遍法则。比如,五大作曲家(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巴赫和勃拉姆斯)创作了所有古典音乐的50%作品;巴西、德国和意大利足球队在至今的20场世界杯赛事中赢了13场;全球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约280座,超过1000万人口的只有19座;亚马逊森林有1万6000多不同品种的树木,但227种(1.4%)占了大半森林面积……

这个现象被称为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它说明的是一种累积优势的道理,所以强者越强,富者越富,就如城市人口越集中,所产生的机会和所创造的财富越多,就越能吸引更多人来定居一样。财富的集中似乎也遵循这个法则。在2014年出版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于2017年发表《世界不平等报告》说,自1980年以来,世界最富有的0.1%人口(约760万人)的财富增长,相当于地球最穷的50%人口,约38亿人。俗话说:“小富靠俭,大富靠天”,这个“天”,莫非就是帕累托法则?

难道张优远所描绘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就永远不能消除了吗?也不尽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沙伊德尔(Walter Scheidel)2017年出版了《大矫正者》(The Great Leveler)一书,发现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数千年历史表明,只有四种方式能真正消除不平等:瘟疫和流行病、国家经济系统瓦解、暴力革命、大型战争。换言之,唯有天灾人祸的巨大破坏,才能消除人类文明的不平等。反过来看,如今全球基尼系数越来越高,不也说明人类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这些灾难了吗?

如果更推进一层思考,撇开灾难性事件的负面因素,文明自然的发展状态,或许就是根据强弱来分别高下的金字塔型结构。只要能和平发展,就必然要产生贫富差距的不平等结果。如果回想张优远所描写的底层生活困境,这个关于不平等的残酷结论,无疑让人万分沮丧。

沙伊德尔认为,未来还是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普及,或许会对人类的文明轨迹产生质变,从中产生减少不平等的新手段。但是也可能人类走不出历史的宿命,在核冲突的废墟里解决不平等。

在应对不平等方面走在前沿的北欧国家,目前正在试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试图以无条件给予公民最低收入的做法,解除底层民众的不安感,让他们能避免因生活所逼而被劳动市场剥削。这个试验难免遭遇许多质疑,也引发不少争论,但至少是对建立公平社会的一种勇敢尝试。

东西方文化传统都强调个人的价值,《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创世纪》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联系到不平等的问题上,尽管社会应当意识到底层民众的痛楚并有所作为,但个人——无论处于什么阶层——都必须首先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论语·学而》记录了一段有名的师生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般而言,能做到人穷志不短、富贵不自满,已经难能可贵,但孔子却认为,安贫乐道,克己复礼,才是更理想的状态;“患不均”的答案,或许也就在其中。

(作者是本报言论组主任 yapp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