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惠:谈一谈你家的事

新旧组屋林立的摩棉路组屋区。(档案照)
新旧组屋林立的摩棉路组屋区。(档案照)

字体大小:

房屋课题近来似乎有再次转变成敏感政治议题的迹象。虽然六七年前新组屋供应严重短缺、转售组屋价格高涨的问题大致上已解决,但随着许多高龄组屋步入99年屋契的后半期,它们的命运开始受到关注。

早期兴建的组屋位于黄金地段,设施齐全,空间也比较宽敞。若被政府纳入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简称SERS)重新发展,屋主还能按市价获赔偿,优先在附近地点选购拥有全新99年屋契的新组屋。这些条件使屋契只剩约60年的旧组屋成为抢手货,价格居高不下。

市场炒出来的泡沫,一年前却被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给戳破。他当时提醒国人,只有极少数符合一定条件的组屋,才会获选加入SERS,国人应谨慎入场,别拿组屋当赚钱赌注。市场随即自我调节,高龄组屋转售价放缓,也迫使人们习惯组屋价格持续攀升数十年后,必须适应贬值的新现实。

在这适应阶段,已有舆论批评奉行已久的住屋政策,甚至将屋契称为“定时炸弹”;网上许多主张利润当先的文章也有误导之嫌。例如,有文章以转售利润较丰厚为由,鼓励人们在转售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之间选择后者,但实际上这只适用于高收入群体,且若忽略高房贷、银行利率波动与牺牲资金流动性所带来的风险,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不久前也有房地产经纪撰文,呼吁人们尽早脱售组屋,否则未来售屋时,连本带利归还用于购屋的公积金存款,反而会“侵蚀”现金所得。文章吸引不少人转载和向经纪询问,但退一步思考,这类危言耸听的论述,除了让房地产经纪自肥,到底对谁有益?

购屋时考虑投资回报固然没有错,但以此作为主要考量的话,不仅改变组屋作为“家”的根本属性,炒房也可能炒出贫富悬殊扩大等社会问题。

上周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的一场讲座上,有与会者告诉建屋发展局局长蔡君炫博士,人们如今买房动机不如上一代单纯,更重视转售利润,使住屋课题复杂化。蔡君炫坦言,如今挑战更大,但限制屋契仍是正确的决定。在幅员有限的新加坡,若要让下一代购买负担得起的新组屋,享受新设施,就必须在期满后收回土地重新发展。换言之,为“居者有其屋”设下限制,与是否多用国家储备金应付国家现阶段开销的道理一样,反映的是某种社会价值观,政府倡导的是这一代的“克己”,为下一代积攒资源。

据估计,约7万个组屋单位的屋契将在50年后结束。否定屋契制的群体视之为定时炸弹爆炸、国人资产归零;但换个角度看,腾出的空间能为到时的国人提供更多住宅与设施。随着组屋建得更高,可以实现拥屋梦的岂止7万户家庭?

然而,对于精打细算的人来说,买低卖高可赚取的利润显然更有吸引力。毕竟住宅很可能是大部分国人这辈子最昂贵的交易,加上国土有限、房价上升,把住家当投资工具是可以理解、也可以说是理性的行为。只是当人人热衷于炒房,把私宅投资策略移植到组屋上,并且在组屋进入贬值阶段时拿政策开刀,甚至从中捞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社会又将为此付出什么集体代价?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