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华语运动谈学华语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上世纪70年代,很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族学生负笈英国深造。其中很多来自英语源流的学生,有者不识华文,连自己的华文名字都不懂。外国人对自称华人而又不谙华文华语的现象感到万分诧异和不解。外国人的反应和眼光激起了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学华语的决心。记忆犹新的一幕是一位医学院学生从开始尝试听,接着学唱华语流行歌曲,在数个月里,就能说得一口蛮流利的华语。他的成功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显示语言学习的途径是可以非传统的。


数年前,一位朋友的儿子为校内的华文科挣扎,朋友把他送到纽约的一所名校留学。第一天上课,校长宣布新学年课程引进华文为必修科。这消息对朋友的孩子的打击,如晴天霹雳!然而,他到底有一些华文基础,使他在华文班上大放光芒,信心与日俱增。在接下来的学年里,他对华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暑假期间还特地远赴上海中文学习营,加强华文程度。他对华文学习的改变,归功于课程进度上的调整和信心上的鼓励。正如兵法所说的以退为进,他的华文学习表面上看来程度降低了,实际上他的成就是更上了一层楼。


有一次,我在旅途中和一位欧籍青年搭讪,谈到他在厦门大学修读华语会话课的经验。他说华语不难学,只须掌握300余字就能作日常交谈。华文字汇5000有余,若能灵活使用,就会更优美,更活泼。这也是华文文化根源深远的精华。可是,一成不变地以填鸭式施教固定字汇,对一般学生恐怕有拔苗助长,恰得其反的作用。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