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安每一次出席以华语为媒介的文教活动,如新书发布会、新谣演唱会、华文戏剧演出,我都会留意一下出席的观众,观察他们的年龄、身份和发言,不为别的,只想进一步了解华文的语言生态、生存与活跃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新书发布会出席者一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华校生,这批活力与热情仍在的作家还在孜孜不倦地继续写作,除了能为本地文学出一分力,也借此机会与友人和知音聚一聚。新谣演唱会的支持者,则是一批生活于80年代的末代华校生,带着怀旧的情怀去支持演出。而华语戏剧的观众除了一批仍热衷于观看华语戏剧演出的老观众外,也因为“文化随意门”的赞助而迎来了一批学生观众,并常常看到一些熟悉的,常年为华文戏剧作出奉献的戏剧工作者。当然以华语为媒介的医药保健讲座也吸引了不少乐龄人士,而来自海外著名学者的讲座也会吸引大批出席者。这类大型讲座也吸引了大批的新移民,例如龙应台和于丹的讲座都是座无虚席,新移民出席这类讲座时,由于敢于表达,因此常常在发言提问时抢了先机,有机会与主讲者直接交流,这是本土观众需要加强的部分。当然,这类活动也引起了我所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在10月16日香港凤凰卫视“台声”张妙阳的朗诵艺术讲座上,在聆听与欣赏优美的朗诵艺术的同时,我发现大部分观众都是老华校生,一小部分年轻的新移民及好多过去或目前仍在从事播音及语言演艺教学的新加坡人,包括了同样是出身于儿童剧社或丽的呼声少儿组的播音人和一些慕名而来的大众 。当中张先生提到了组织新加坡朗诵研究会,他愿意当顾问,这引起了阵阵的掌声,大家也相信以目前的情况,由这批具有良好语言根底的新加坡人来组成一支具有水准的朗诵队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是,以后的发展呢?它会不会也像过去的许多中文合唱团一样,由于缺少年轻的团员的加入而走入历史?因此,我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协助这批硕果仅存的本土语言工作者,在华社文化团体的的大力支援下,再配合新移民,大家团结起来,发挥更大的力量,让华族语言和文化,也能在年轻人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成果。因此,我认为,栽培未来新苗的工作才是最迫切的。这还有待大家的努力。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