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德生


有读者在9月19日《联合早报·交流站》问当局为何无故砍树,有关部门迅速回答“为了公众安全”,理由充足皆大欢喜。类似情况通常会被及时解答,好比某个路旁沟渠没有盖好,问题马上会获得解决以及答复。


笔者这20年努力提供无数反馈意见,很遗憾没有得到如此“青睐”。这不是酸葡萄的抱怨,只是希望能在提升民生的课题上尽到匹夫之责罢了。


例如,8月2日投函《改进陆路交通的一些建议》,如同石沉大海,也不知有否得到有关当局的关注。


笔者以前写过保护区“格杀勿论”告示牌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文章,因为我们基本上已是文明社会,这类旧时代象征“重典对付刁民”的东西,应该丢进历史垃圾桶。然而,这十几年来,“格杀勿论”告示牌依然随处可见,让人看了心灰意冷,也“心惊胆跳”。


民声民意的处理工作上,政府部门和官员有时避重就轻,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干脆不理不睬。长期在安逸环境产生的后遗症越来越明显。


私人界亦不遑多让。百汇广场(Parkway Parade)正门的汽车进出口走道,拐角处都有被车撞到的痕迹。这个几十年不变的设计早已过时,应该增加弧形设计,减轻司机开车经过时的压迫感。为什么一家生意兴隆的购物中心,也没有为客户提供便利最大化的意愿呢?


类似的情况真的不胜枚举。


在新加坡,执政党的政治工作依然保持朝气蓬勃,政府部门却出现了“头重脚轻”现象。商业机构也是如此,结果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芝麻小事”造成许多不便,天天在困扰公众。


上情必须下达转化成行动,一个行动抵得上千百个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