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有爱和方法

笔者认为,教育的症结,在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只考虑到如何改变和控制孩子。图为教育部幼儿园的孩童玩着积木游戏。(档案照)
笔者认为,教育的症结,在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只考虑到如何改变和控制孩子。图为教育部幼儿园的孩童玩着积木游戏。(档案照)

字体大小:

杰是我友人的孩子,今年七岁,他上课总爱闹脾气,仿佛是个充满愤怒的小孩。学校老师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知道他父母虽然都需工作,但平日都会抽时间陪他学习和外出。学校辅导员的结论是,这孩子可能还未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应该给他一些时间。

第一学段过去了,杰的行为没有改善,反而愈加难以控制。他开始将自己的脾气发泄在同学身上。经过多番警告和辅导都未见成效,校方决定处罚他,指示他在休息时间到教务处报到,不能和同学玩,为期三天。

这一轮惩罚结束后,杰变乖了。老师非常满意他的表现,便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没想到,杰竟回应老师:“不要称赞我,我不喜欢。”七岁的小孩作出这样的回应,令大人们不知如何应对。

惩罚,虽然可以暂时让孩子“老实下来”,但却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难忘的痕迹。因此,家长和教师开始实行赏识教育、爱的教育。杰的老师必定也是深信惩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才会抓住机会,表扬杰的表现,却换来“不要称赞我,我不喜欢”的回应。

爱的教育,顾名思义,其关键是一个“爱”字。它倡导的是施以温情和关怀的教育方式。只要大人们愿意,必定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即便是所谓调皮的孩子,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亮点,这就是赏识教育。

但是,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往往发现自己的爱或赏识,无法得到孩子的正面回应。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笔者认为,教育的症结,在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只考虑到如何改变和控制孩子。我们误以为爱的教育或赏识教育就是给孩子满满的爱和赞扬,然则在句句表扬声中,隐藏不了大人们太多以爱为名的期待和控制。

杰变乖了,家长和教师都很满意他的改变,认为杰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杰心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理解,他为什么不喜欢被赞扬,也没有人知道。

我们都太急于解决问题,而不懂得关心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期待的往往是想改变孩子,而不是关心他。其实,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孩子。临床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交给我》一书中写道:“不否认他的感知,不质疑他的感受,不剥夺他的愿望,不嘲笑他的品味,不贬低他的观点,不贬损他的人格,不羞辱他的为人,不怀疑他的体验。”孩子需要理解和接纳,而家长和教师则须学会在孩子闹脾气或“不乖”时,转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在教育孩子方面,理解与接纳是至关紧要的,也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爱的教育很好,但是除了有爱,还得有方法。——蔡玫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