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全:从身份认同反思双语教育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大地万象更新,新年春意融融”是多么优美的贺岁春联啊!在鸡年岁末,狗年将至,本地一些创意之士将华文推向“高峰”,出现了一些受人嘱目的谐音新年贺岁对联,它们不但“拼音有缺”,还“语无论次”,引起多位有中华文化底蕴之士的“公愤”。年轻一代的看法褒贬不一,一些创意工作者认为好玩,无伤大雅,甚至振振有词的提出抗衡。但从文字及中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创意其实是将纯正的语文及文化降级,严重一点的说法是对中华文化的不尊重。


最近《联合早报》刊登了两位来自华文及英文报的年轻记者的六封信,她们针对我国的母语教育及特选学校、中国的崛起的影响以及华人社会特权,发表个人的意见及反馈。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在念小学及中学的时候,华文与英文源流的区分是极为明显的。当时的华校都以华语授课,华校生所读的都是中文课本,后来部分华校开始采用一些英文的数学及科学教科书,但在考试时还是以中文作答。


特选学校在1979年开启之后,英文成为主流授课语文,经教育部特别挑选的学校开办了高级华文课程,让有意学习较高水平华文的学生报读。经过近40年的努力,我国确实栽培出一小批双语兼通的学生。不过,由于我国历来的学术评估重点皆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不少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承受学习华文华语的沉重圧力,而把华文科当成可有可无。那些在中四华文科考获C6或以上的学生,更不必在初级学院继续修读华文。华文的知识及写作能力因而逐年下滑,能够真正成为所谓“双语精英”的可说是凤毛鳞角。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