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友兴:依然徘徊于‘门外’的中国外交

字体大小:

历时三年半的南中国海仲裁案再次表明,中国外交依然没有真正入“国际事务规则”之门(笔者不否认此门由欧美建造或主导),依然徘徊于“门外”。这并非把仲裁结果完全归咎于中国的外交部门;我也站在中国政府不接受仲裁结果的立场。

从中国对待与处理南中国海仲裁案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中国其实不是很专业地懂得和运用国际游戏规则;加上中国政府态度模糊,还有可能存在着侥幸心理(据说,中国曾派人想私底下约见南中国海仲裁案法官但被拒,可以说明这一点),最终导致进退失据。这里主要从两个预期来看中国外交的问题,即中国外交没有真正掌握国际规则,未“入门”。

中国政府对于南中国海仲裁案结果的不接受,是早已可以预期到的。我对于中国外交部反应的预见有两个,也就是我的两个担忧。第一个预见就是中国外交部在得知裁决结果的第一时间的反应,极有可能是反唇相讥,为自己不参与、不接受找个借口,而这个借口一定是美国的例子。果不其然,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第一时间就是以美国当年著名的“尼加拉瓜”案件为例:在管辖权阶段美国是充分参与了的,把自己的道理讲清楚了,管辖权问题输了之后,美国就跑了,不参与了。其基本逻辑就是:我不接受,你也好不了那里,当年裁决结果不利于你美国,你不也是不参与了吗?这种反唇相讥是典型地缺乏基本的智慧。这显然离所谓的外交处事方式有相当的距离。

第二个预见就是动机论或诛心论。国际事务的仲裁结果如果不利于中国,中国外交部门或相关人士往往会从动机来找原因。也果不其然,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在荷兰的记者,和出现于央视新闻台的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副教授,不约而同地指责法官的政治动机,怀疑他们动机不纯。其实,中国长期以来在国内塑造出这样的舆论氛围:别人都是狼子野心,而我们自己都是送善童子。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作这样的想法:别人也未必人人都是良心大大的坏,我们也未必处处都是好人,至少我们也有过一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事例。

指着鼻子去骂人家,一是有些不公允,法官毕竟有其职业的操守,据说,这些南中国海仲裁案的法官,以极为出色的专业知识与精神质疑过菲律宾政府的证词;二是骂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什么作用。这种动机论或诛心论来源于中国长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正确性。这种以意识形态来框国际事务,说白了还是以国内政治对待国际政治的套路。因此,说中国外交部还没有入门,是没有什么不妥的,因为它不是以国际的视野或思维,来对待国际事务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不出专业性、职业性的意见或处理办法,让高层的决策有专业的基础,并且常常为国内的例如民粹主义的声音所左右。

没有“入门”并非说中国非处处要以西方的规则为规则不可,而是说,在提供新规则或改造旧规则之前,需要先接受现有的规则,到别人家的家里看一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来提出的重构国际治理秩序,就很有战略眼光。目前国际治理机制确实问题多多,但是,在重构之前须接受别人的“规则”,更何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是目前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的实际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认清这一点很重要。要是中国有选择地认可或接受国际规则,只接受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接受甚至怀疑别人的动机,说明的是中国还是不太懂得和运用国际规则,或者说没有规则意识。其结果会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度,也可能有损于中国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完全应该参与南中国海仲裁案的审理。可是,由于中国外交的不“入门”,不懂得国际规则,也不知如何运用国际规则,因而也失去了了解甚至利用国际规则的一个机会。如果中国参与了这次由菲律宾提出的南中国海仲裁案的审理过程,无论其结果如何,对于未来可能由越南或别的国家提出的南中国海仲裁案,中国的应对就更有底了。中国的外交应该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枷锁,走出传统国内政治的思维,进“门”看个究竟。切忌动不动就是“诛心论”,要反思与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职业性,懂得并善于运用国际规则才是。这是中国外交改造的当务之急。

作者是浙江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