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贩卖焦虑”背后的时代之症

字体大小:

白话文

最近,中国的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爆款”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有人转发点赞,有人嗤之以鼻,就连近来少有动静的韩寒,也专门发文批判其“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纵观自媒体上阅读量10万+的文章,相当一部分都与“焦虑感”有关,随便翻开微信订阅号,里面充斥着这类标题:《同学已经当老板了,你还在打工》,《小三年轻漂亮又高学历,原配怎能不输》,《一场大病,让中产阶级变成低端人口》,《没有5000万,不配谈财务自由》,《你的孩子幼儿园就输在起跑线上》,每一篇都看得人心惊肉跳。

“焦虑感”并非无中生有,它确实存在于当代中国人心中,营销号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放大和强化了这种焦虑,并利用其为自己牟利。

焦虑感的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节点。以往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狂飙突进,创造无数财富神话,到如今贫富愈发悬殊、阶层逐渐固化,又让人更急于抓住最后的机会改变命运。对于广大中间层来说,向上流动很困难,却随时可能掉下深渊,焦虑是普遍现象。

优质社会资源的稀缺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加剧了这种危机感。房价高、上学难、看病贵、婚姻脆,男女老幼相关的每个问题都牵动人心,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与狭隘的成功学价值观影响下,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很多人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沉重心理负担。

互联网的特性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时代的社交更广阔更扁平,拿来比较的对象更多,让一些本可在自己圈子里平静生活的普通人,也变得浮躁不安起来。网络的聚焦放大效应,让成功者的光环更耀眼,平凡人的挫败感则更加强烈。

正是抓住人性中恐惧、贪婪、嫉妒等弱点,一些自媒体做起了“贩卖焦虑”的生意,有的直接靠流量变现,有的贩卖“解药”:某种书籍、化妆品或者网络课程。

焦虑感本是个中性词汇,不含褒贬。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的焦虑感或危机感,可以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度的焦虑只会适得其反,容易让人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在压力和打击下变得绝望,成了真正的“佛系青年”;要么天天打鸡血,盲目改变,越折腾越失败。学会甄别信息是网络时代的必备能力,尤其在这个碎片化、肤浅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自己的节奏与轨迹,而不是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应该多着眼于自我的提升和进步,而不是与他人攀比。如此,“贩卖焦虑”这门生意也就自然做不下去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