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 中国早点 蓟燕春秋 四川省邻水县上周末爆发大规模民众抗议活动,导致60多名警察与民众受伤。这是近年来中国各地频发的高铁争夺战中,首次出现流血事件。 近些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为拉动经济增长立下汗马功劳。高铁由此成为各地竞相争抢的“香饽饽”,地方因争夺高铁而反目也时有所闻。邻水县爆发的大规模民众抗议和流血冲突,意味着高铁争夺不仅是公关战、口水战,还可能是肉搏战。 高铁争夺转化成街头暴力,当然不是一个好兆头。但其背后的原因值得玩味:为什么应该由专业机构规划设计的高铁线路,变成了民众和政府冲突的导火索? 表面上看,这次邻水流血事件的冲突方是当地民众和政府。实际上,地方政府与民众在“保路”问题上并无多少差异,甚至同气连枝、上下一心。换句话说,高铁争夺战的背后不只是希望便捷出行的普通民众,地方官员和商人往往更加积极。因为,高铁项目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更快的经济增长、更亮眼的政绩单、更高的房价,也意味着更大的权力寻租空间。 虽然地方政府和民众不能决定高铁站点的规划,但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对握有高铁规划权的高官和设计单位施加影响。这些手段既包括公开的民意表达和游说,也包括见不得光的利益输送和暗箱操作。沪昆高铁湖南段在规划时曾有备选方案经过邵阳,但铁路专家建议不经过邵阳的另一条线路。邵阳随即爆发大规模签名、请愿活动,10万民众甚至喊出“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的激烈口号。在邵阳政府和民众的压力下,沪昆高铁线路的决策者最终同意设立邵阳北站,才算过关。 在高铁争夺战中,民意牌、悲情牌、革命老区牌都是各地惯用的手段。一旦这些做法都不管用,更激进的手段也可能出现,例如上周末邻水的游行示威和流血冲突。这显示,在某些地方官员、商人以及民众眼里,高铁似乎比维稳和法律更重要。 据《中国经营报》上月报道,中国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说:“事实上,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高铁站,一些人口少、经济弱的地区高铁项目几十年也收不回成本,得不偿失,但地方政府会把争夺到高铁项目作为政绩,一些地方民众也认为‘会叫的孩子有奶喝’,所以争路现象越来越多。” 董焰认为,由于地方的任意“搅局”,许多站点最终设置并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虽然各地民众对高铁的期盼是一种真实的民意表达,但高铁建设必须要考虑科学布局、经济效益、地理条件和安全等因素,不应受到民意或地方政府的胁迫。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各地愈演愈烈的高铁争夺战并没有多少正面意义。对于决策者来说,高铁规划既要科学,也要慎重,不能轻率发布或更改规划线路,造成民众心理落差。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无意将“民意”作为争夺高铁的筹码也很不可取,最终恐怕只能自乱阵脚,得不偿失。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