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林展霆:震后“微救灾”带来的感动

字体大小:

早点·山城打望

“你坐上我的车,也算一种缘分,你要去哪里尽管说,如果去灾区的路通不了,我再把钱退给你。”

上周在四川九寨黄龙机场乘搭计程车,司机刘师傅得知我是记者,想要前往地震灾区彰扎镇采访,立刻作出上述保证。

原本不惜砸重金请人把我载入灾区的我,当下有些意外。一路闲聊得知,刘师傅平日都到机场载客到九寨沟景区玩,上周二发生七级地震后,大批游客撤离,他也一夕之间失去客源,两天来只载到零星几个灾区工作人员和记者。

尽管生计受影响,刘师傅碰到我这个交通费想必可以向公司报销的外国记者,并没有“狮子开大口”,80多公里路程开价200元(人民币,下同,约40新元),而正如他所料,通往灾区的路确实封了,我们折返后,他提出少收我100元车费,途中听我说饿了,还载我到他家,一起和他家人共进简单晚餐。

刘师傅在返程路上的一句话让我既意外又动容:“你们记者也辛苦了,收了你的钱却没载你到要去的地方,挣你这笔钱,我也不好受。”

我两秒后才反应过来,回话说:“没事的,封路也不是你的错。”

坚持不发“地震财”的还包括当地多个住宿业者。震后的九寨沟,从最靠近的县城,到数百公里外的区县, 多处可见酒店和民宿外挂着布条,告知地震善后期间免费开放给灾民和救灾人员入住。就连我这个没有直接参与救灾的记者,最后一晚也免费住进了一间小民宿,心中有些难为情,却满怀感动。

当时走入民宿时,老板根本不问我的身份,接待时直接开口说:“我们地震期间都不收费”,便把钥匙交到我手中。我表明记者身份,和他聊起免费开放的原因,他也解释得平平淡淡:“反正这是我们自己的农村房,不必付租金,只是想献一分爱心”。但事实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在旅游业受重创的九寨沟,这名民宿老板的主要收入来源已被切断,往后生计都可能成问题。

对于一个未经历天灾,突然来到灾区采访的新加坡记者,这一切让我诧异又动容。实际上,从重庆出发到九寨沟前,我还匆匆忙忙从银行提出了一笔钱,当时心想,灾区社会秩序或许不好,又是一贯重视商业利益的旅游景点,震后到那里说不定会被敲诈,还是带多点钱比较好。但待我回到重庆时,包里钞票还剩厚厚一叠,开销远低于估计。

我想我那几天见证到的,是当地社群一股近乎发自本能的救灾精神。说是“微救灾”,是因为他们做的不是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等轰轰烈烈的事,却能通过各种自然而然、自动自发、平平淡淡的小善举,在这段艰难时期尽可能支援救灾,为社会氛围增添一点积极能量,减少一些绝望与戾气。

这些司机、酒店业者、餐饮业者等,并没有拯救人命的使命,也都置身于重灾区外的安全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愿意主动为救灾工作提供些什么,哪怕是多微小的付出,也都折射出了民间的品德修养与成熟度。

或许有人觉得,地震后救助同乡灾民本是应该,但我相信,这些民间善举并非理所当然。实际上,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时隔四年再遇上九寨沟地震,经历一场又一场磨难,广大群众想必培养出了更沉着坚韧应对的胸怀,这一点令人心痛,却也让人尤其钦佩。

灾区救援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民间的温暖和智慧却能陪伴九寨沟走得更远。送我离开九寨沟前,民宿老板告诉我,现在没游客了,他就花更多时间耕种,游客总有一天会回来,语气中没有埋怨;我相信,他这份善良而坚毅的信念,不仅在救灾期间帮助到了其他灾民,在接下来九寨沟旅游业回暖的漫漫长路上,对他自己无疑也将是一股巨大的加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