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山城打望 林展霆 limzt@sph.com.sg 是动手术还是上演惊悚片情节?中国医坛上周五传出一项突破性、堪称“世界第一”的医学成就,却不见官方力捧,也未获民间掌声,得到的更多是中外医学界乃至广大群众的疑惑和不安。 这项让人毛骨悚然的“换头术”,顾名思义是将一个人头移植到另一具身体上,理论上可让脊髓损伤、肌肉萎缩症等病人重拾行走等身体功能。手术由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卡纳瓦罗(Sergio Canavero)和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合作操刀,地点据说就在哈尔滨医科大学。 “换头术”其实已酝酿至少两年,只不过此前停留在动物换头的试验阶段,未激起过大反应。重要的一点是,最新的人头移植手术是在两具遗体而非活生生的病人身上完成,但尽管如此,人头移植的概念已让许多人吃不消,卡纳瓦罗上周六召开记者会宣布手术顺利完成后,舆论明显反感大于兴奋。 从主观情感层面看来,这样的反应不难理解:“换头”不像换器官,与其说是修补身体缺陷,更像是近乎彻底改变人的身份面貌。再加上恐怖片等流行文化对“换头”的惊悚刻画,更让这项手术听起来诡异又吓人。 更何况,卡纳瓦罗宣布手术成果的方式也让一些人起疑:明明是和中国伙伴在中国完成手术,为何需要远赴奥地利开记者会宣布消息,而且是独自一人? 从医学伦理层面来看,“换头”似乎触碰到不少普罗大众的敏感神经,即使手术团队宣称这项手术具有实际医学价值,许多人似乎不完全买账。 首先是对“换身份”这回事的不安。不少人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手术后,“我”属于被移植的头,还是接收“新头”的身体,或是全新综合体?换了头是否等于换了条命? 这从生理角度似乎并不重要,毕竟让身体功能恢复正常才是动手术最大的用意。但从社会道德角度看来,如果有一天可以轻易切换身份,那人们是否还需为“前身”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负责?在某种程度上,这层顾虑也反映出社会对个体身份的重视、尊重。 其次则是人们对违反自然规律,甚至是能取得“永生”的不安。有网友不免联想到,如果身体老了、坏了,移植头部就能更换健康身体,岂不是能长长久久一直活下去? 但问题在于:移植头颅要多少钱?拿谁的身体、为谁的头颅进行移植?是否只有某些头颅才配被移植到健康的身体,长命百岁一直活下去? 当然,上述一系列“天问”仅是假设,但这反映的正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底线。和克隆人等其他具争议性的医学课题一样,科学操纵生命可能存在的道德滑坡,有必要在执行前谨慎思考。 针对“换头术”的种种议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发表评论,呼吁公众“不妨给予实验室内的科学探索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空间”,却也同时提醒,(医学)技术需要进步,但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头虽可换,原则不变;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在医学伦理方面,中国曾因使用死囚器官等做法而受外界诟病,但此次“换头术”争议中看到的,更多是民间到官方趋向保守谨慎的姿态,以及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和颠覆性医学研发的多一层警戒,这应该不是一件坏事。 相对于意大利伙伴对“换头术”的自信,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昨天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则表现得低调。他称手术为“头移植实验模型”而非“换头术”,却也强调科学不怕争议,要以事实为基准,以促进科学发展、造福人类为出发点。 只不过,什么才算“造福人类”? 延续生命是否就是至高无上?花钱买别人的身体或头颅是否会带来生理之外的其他问题?一切还需更多时间验证,也无需急于否定,但各方此时对“换头”的迟疑,反映出许多人对如此操弄并颠覆自然规律的不解甚至恐惧,要说服人们接纳与支持,恐怕还需一个更急迫的理由和心态上的转移。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