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伟/报道 唐家鸿/摄影 李太里/制图 上个月底,台湾艺人杨又颖疑因遭受网络霸凌而轻生,结束24岁短暂生命。网络霸凌在本地也时有所闻。据微软2012年的调查,介于8岁至17岁的本地青少年中,有近六成曾遭受网络霸凌,这比率在全球排名第二。 跟现实世界的欺凌相比,网络霸凌其实带给受害者的伤害往往更大、更可怕。遇到网络霸凌该如何应对?听听社工及专家有何建议。 上个月底,被称为新一代“宅男女神”的台湾艺人杨又颖,疑因遭受网络霸凌(cyberbullying)而吸氦气自杀,结束24岁短暂的青春生命。由于她在遗书中透露,长期遭到网民谩骂,甚至连自己的闺密也是造谣者之一,因此她的轻生引发了全台讨论网络霸凌话题。 或许很多人认为网络霸凌跟治安良好的新加坡扯不上太多关系,其实本地网络霸凌的例子不少。据微软(Microsoft)2012年的调查,介于8岁至17岁的本地青少年中,有近六成曾遭受网络霸凌,这比率在全球排名第二,只在中国之后。 另外,根据触爱网络健全服务(Touch Cyber Wellness)2013年的调查,本地有三分之一的小学及中学生遭受过网络霸凌;四分之一的中学生甚至承认曾通过网络欺凌同学。 飞跃社区服务资深社工陈敦琳说,上述数字虽高,但实际因网络霸凌寻求帮助的青少年并不太多。“首先,很多青少年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网络霸凌。他们都认为网络霸凌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你跟父母或老师投诉,这不‘酷’,反而可能会被周围朋友误会是在打小报告。” 侮辱受害者最常见 到底何谓网络霸凌?由于各地文化不同,专家们至今很难提出一个标准定义。不过很多学者认为,网络霸凌基本上是一种通过电子媒体的蓄意及带有重复性的伤害行为,包括:在网络发送有伤害性或威胁性的信息,将私密信息转发给他人,冒充他人向其他人发送恶意信息,在社交平台创立小组并故意将某人排除在外等。 陈敦琳指出,侮辱受害者是最常见的霸凌方式:“因为侮辱一个人能影响他的自我价值,对他的伤害也很大。例如,加害人可在受害者的社交媒体上留下很难听的言语,肆意批评受害者上载的照片等。加害人甚至在自己或他人的社交媒体上攻击受害者。” 触爱网络健全服务经理庄贻杰说,以前的网络霸凌比较集中在面簿或某些网站,不过现在的霸凌事件则较常在WhatsApp、Instagram、Snapchat等手机通讯及社交应用软件上发生。他说:“以前的受害者比较容易猜出谁是加害人,但是现在多数的加害者都是匿名的,因为他们用的是假名或冒充他人来进行欺凌,因此很难知道他们的真正身份。” 任何人都可能是被害者或加害人 就因为网络具有匿名特征,所以任何人都可能是被害者或加害人。庄贻杰说:“在现实世界的欺凌案例中,受害者往往是一些较内向、有社交障碍等问题的人。但在网络世界,任何人可以受害,就算你是加害者,也可能变成受害者。” 陈敦琳则说,加害人及受害者没有一定特征,但加害人一般缺乏同悯心,受害者则可能人际关系不佳。“就算是一个害羞的人,但由于网络可以匿名,他可以找到勇气和力量,成为一名加害者。” 陈敦琳透露,目前正在辅导八名参与网络霸凌的中学男生。他们殴打一名男同学,逼他穿戴女性服饰,拍下照片并在网络上散播照片。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年轻人参与网络霸凌? 由于加害者不愿受访,陈敦琳代为回答:“他们很大部分受到同辈压力,本来只是想教训一下受害者,谁知道在团队某人的压力下,他们对受害者做出了过分行为。至于在网络散播侮辱性照片,原本也不在计划内,他们只是顺势教训和羞辱受害者。” 比现实世界的欺凌伤害更大 很多人做出网络霸凌行为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但跟现实世界的欺凌相比,网络霸凌其实带给受害者的伤害往往更大、更可怕。 陈敦琳说:“这种欺凌是24小时不间断的,受害者不知道加害人是谁,或谁会看到网络霸凌的信息等。如果在学校受到欺负,受害者大可不上学或转校,但是网络霸凌是很难逃避的,因此受害者会感到很无力,内心伤害会更大。” 庄贻杰说:“加害者或许只是觉得好玩,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会很大。很多我辅导过的受害者还有阴影,不愿意回想以前遭受的霸凌经历。我到学校讲解网络霸凌时,有些学生甚至会听到哭泣,因为他们曾遭到类似欺凌。” 名人网络霸凌事件 瑶瑶:不要太在意别人讲什么 最近来新出席活动的台湾艺人瑶瑶(郭书瑶)曾经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她出道时,以童颜巨乳形象的电玩广告受到大众瞩目,网络上一片讥讽谩骂声浪不断,像是“有身材没实力,只能当花瓶”、“胸大无脑,没有代表作品”等等,对于当时才19岁的瑶瑶而言,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沉重的。 谈起如何应对网络霸凌,瑶瑶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我们做好自己就好,不要太在意别人讲什么。你为在意你的人活就好,因为现在大家讲话都不负责任,所以你也不必去在乎他们的一字一句。网络时代越来越发达,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很少、很冷漠,如果再用这方式(网络霸凌)去相处的话,我觉得很糟糕。不好听的话,还是不要讲最好,希望这社会能有多一些鼓励。” 下雪——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至于涉及本地名人的网络霸凌案件,大家第一时间应该会想到知名博主下雪(郑彦彦)。她在博文申诉,自2012年起就饱受匿名恶搞网站SMRT Feedback的骚扰,对方曾多次在社交媒体称她是“脱衣舞娘”、“母狗”等。今年2月,她忍无可忍,成功在防止骚扰法令下,向法院申请保护令,禁止匿名网站SMRT Feedback对她或丈夫和儿子做出“具侮辱性”的骚扰。法院发出保护令后,该网站便停止对下雪的骚扰。 下雪受访时说:“我已经习惯别人攻击我,所以我不介意,但我气的是这些网民还攻击我家人,这是非常不公平和卑鄙的。” 她坦言网络霸凌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SMRT Feedback曾威胁会在网上爆我的料,每个人都有秘密,我当然也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隐私,所以那个时候我感到很害怕,不懂它会挖出什么,如果还牵扯到我家人朋友就更加不好了。” 下雪也透露,曾经接到死亡恐吓,朋友担心她的安危,送她一支防身强力手电筒随身携带。 “以牙还牙”不是好办法 有趣的是,另一个博客Grace Tan最近也引用防止骚扰法令,向法院申请保护令,禁止下雪在网上发表骚扰她的言论。下雪一下子从受害者成为了“加害者”。 下雪说,两人将在下星期上庭调解。她认为防止骚扰法令用来对付匿名加害者很有效,但是这法令也容易被人滥用,“因为只要付几百元,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申请保护令。”至于Grace Tan的指责,下雪说她是多次被攻击后,才决定在博客上回击Grace Tan。 庄贻杰不赞成受害者在网络上用“以牙还牙”方式解决问题:“我可以理解受害者为什么要自己采取行动,因为这比较快,能自己决定复仇方式。不过,如果全部人都这样做,大家会变得很不文明,对整体社会不好。” 在“伸张正义”时变成“加害者”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网络霸凌是“网络义警行为”(cyber vigilantism)——越来越多人以“伸张正义”为由,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对非公众人物公开羞辱或展开人肉搜索等。最恐怖的是,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加害者”之一。 陈敦琳说:“你或许只转发一次,不过当很多人同时转发某则羞辱性信息时,这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二度伤害。当全世界都在骂你,受害者的自尊心和生存价值将遭到很大打击,甚至可能会产生自杀倾向。” 庄贻杰则说:“网络义警行为容易传播恶意信息,煽动他人攻击受害者。我们不是当事人,不知道来龙去脉,对事情的判断或许有误,如果不确定真相,最好还是不要转发恶意信息。你须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在上载、转发文字及照片前,要三思而后行。” 如何应对网络霸凌? -避免与加害者有任何接触。 -将网络霸凌的证据存档。 -将遭遇告诉家长、老师或辅导员,请他们帮忙处理。 -如果问题严重例如遭到恐吓,可向警方报案。 -可向以下机构寻求帮助: ·飞跃社区服务 网址:www.ec2.sg (网上辅导服务) ·触爱网络健全服务 电话:6273-5568 网址:www.planetcrush.org ·全国家庭服务中心热线: 电话:1800-2220000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