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网络治理“再定调”

字体大小:

中国早点

北看记

韩咏红

hanyh@sph.com.sg

中国最高领导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本周二(19日)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广大网民,“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于“出于善意的批评”,不论是“和风细雨”或“忠言逆耳”,都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他还说,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让互联网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中国舆论空间近几年来持续趋紧,每隔一阵就发生凸出争议事件,牵连一些目标对象被批评或惩处。这类例子如2013年有宪政之争,2014年高校老师被批“呲必中国”,2015年央视主持人毕福剑被下课、律师浦志强因微博评论被控煽动民族仇恨、寻衅滋事等。同时,早几年受到官方肯定的“网络问政”也很少提了。

到了今年,官方与网络意见领袖拔河的这根弦绷得更紧。2月下旬,官媒围剿任志强,一批名嘴帐号与580余个公众账号被封,3月“两会”期间,关于“两会”新闻的跟帖在微博上大范围被禁。时隔一个月,最高领导人提出对网民批评要有包容和耐心,让人有些意外,可以解读为中国的网络管理将回归“中道”。

迹象显示,周二的座谈会确有定调、布局与誓师的味道,这首先体现于会议规格之高,除了习近平、李克强,数名中共政治局委员、央行行长周小川,还邀请了马云等商业领袖与网络技术权威与会;其次,座谈会结束后,中央与地方的官媒随后跟进,《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光明日报》这三大中央官媒都发表各有侧重的分析,新华时评提出“让互联网成为民主互动的新渠道”;人民网IT频道称座谈会“具有里程碑意义”,湖南日报旗下的华声在线发表评论指“学网、上网、用网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从《光明日报》后续的报道可见,19日的座谈会内容甚广,涉及到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技术、网上舆论、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

除了要求对网民多一些“包容与耐心”,习近平在会上也强调“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这段表述与前述的“包容与耐心”相对应,换言之,在“包容与耐心”的同时也要“依法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因此这在另一方面巩固了部分自由派人士认为高层将进一步加强网络言论治理的想法。何况,座谈会在肯定互联网监督,要求党政干部欢迎与吸取批评时,是加了“出于善意的批评”这个前缀。

何谓“出于善意的批评”,善意与非善意如何评定,其中有一定模糊性,裁量权在官方手中,法律上什么样的言论算涉嫌威胁国家安全,也有争议空间。这是质疑者保持怀疑的依据,但网络批评不得威胁国家安全与执政安全,也是官方坚持的底线与清楚划出的“红线”。

总体而言,应该肯定中国领导人此番针对网上舆论的最新定调,基调与此前相比是偏向放松,这或许也正因为前几年、尤其今年2月的舆论氛围有些紧张,凡事走向极端就得回头,这是自然现象。

本周二座谈会结束后,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江濡山在其个人博客中清楚地总结了该会的两大共识:一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加快发展步伐,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考虑中国特色国情,改善对互联网的管控,互联网安全和执政安全,是两条底线,只要不触及这两条底线,就应当善待各方面参与者。

倘若真是落实这个定调,中国的网络舆论将享有不小空间,也许确实有望发展成为发扬人民民主与人民监督的新渠道。高层如确有决心,可考虑进一步以具体措施保护正常的网络舆论与网络监督,使发言者免于被动辄冠上“恶意”之名的担忧,甚至立法保护网络舆论与网络监督,否则,网络成为发挥民主监督新渠道的美好愿望,最终的结果也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