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酒吧街熄灯

字体大小:

江海

行歌

今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上海须下决心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去保护好、延续好上海文脉和记忆”。

他认为,上海“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的态度”,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赋予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

今年7月,永康路被列入上海徐汇区下半年业态调整计划并快速推进整治,

长约500米的这条酒吧街,很快就将在本月26日消失,成为上海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你来上海,我不会带你去新天地,而是带你去永康路。”

在上海老外屌丝的心目中,永康路才是把酒言欢的地方,不过这条500米左右的支路街道,即将在五天后(26日)成为魔都消失的地标。

与新天地高大上的格调氛围不同,永康路因它大小不同的店面、价格公道的美食和饮酒,受到老外屌丝的喜爱。

如果说商务客商要着西装革履去新天地,那么到永康路就休闲得多,T恤短裤就可登堂。

一般来说,驾着豪车或跑车去新天地消费,人均两三百元(人民币,下同,40至60新元)一餐已是“精打细算”;不过去永康路,驾电单车或助动车就可以去那里遛狗。

在永康路上,喝一杯美式咖啡20多元,比新天地便宜近半;傍晚时分的“快乐时光”四五十元就能搞定;在日料店、台北料理、炸鱼薯条西式简餐、印度墨西哥等各式餐馆小聚,人均100元左右算“上档次”了。

只是,这道“误打误撞”形成的人文风景,已经因为有店家拿不出合格的酒吧营业执照,以及违规搭建和扰民等因素,被政府部门盯上。

酒吧街上月入列上海业态调整计划

今年7月,永康路酒吧街被列入上海徐汇区下半年业态调整计划中。《联合早报》记者日前在永康路嘉善路路口看到,“坚决依法整治违法无证建筑,坚决依法取缔违规无证经营”的红幅标语,在酷暑烈日下颇为醒目。

一名在永康路经营裁缝店20多年的老师傅说:“永康路上90多家店,当中只有19家有酒吧营业执照;听说它们最后的期限是8月26日。”

老师傅告诉本报,以前没执照也能开店卖酒,现在政府说要整顿并立即行动,“你(店家)再想补(酒类)执照,也补不到了。”

上海市政府:永康路酒吧街扰民过度

徐汇区委书记鲍炳章上个月做客电台节目时回应,永康路发展成酒吧街属于典型的“过度商业化”,超过了这个地区的承载能力。

他说,这两年扰民的酒吧街几乎成为徐汇区每年夏令期间的投诉焦点,酒吧街的去留是附近居民最为关切的问题。

永康路2010年经历过一次业态调整,把马路菜场整治干净后,先以文创业态为主,间中开过几家服装设计店,后来酒吧餐馆越开越多,一下子成为上海火爆的老外酒吧街之一。

鲍炳章认为,过度商业化对风貌区的老房子有所破坏。为了开酒吧,不少经营者对这条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房子“动手”,扩大门面、敲掉承重墙,有的还拆掉原有的楼板,在里面改造出楼梯,破坏了房屋原有的结构。

他说,像田子坊这样的旧式老房子改造成的商业区,定位明确,且房屋都进行了加固,但永康路并没有开酒吧的条件。“永康路酒吧街扰民太厉害,酒吧甚至开到了学校旁边,上街经营更令附近居民深恶痛绝。酒吧的经营,是以居民被骚扰为代价的。”

官方明确“三减三增”保护原则

此前,徐汇区在永康路上并没有批准过酒吧的经营资质,店家多数是“先斩后奏”,如今官方明确减建筑容量、减人口总量、减过度商业,增公共空间、增绿化面积、增文化功能的“三减三增”保护原则。

负责项目整治的工作人员则公开在上海官方媒体表示,永康路商户存在不少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后不希望出现回潮现象。现在相关部门正在摸底,希望商户自行整改。

今年上半年,徐汇区政府对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进行系统保护的环境综合整治,关闭了10条道路上的260家店,主要以取缔无证经营为主。

居民:官方下通牒后情况已有改善

屌丝酒吧街即将消失的消息,令一些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赶集般到此“吃上最后一餐”。

杨女士(27岁,涉外行政主管)说,她对酒吧不“感冒”,自己和朋友就多次光顾这条路上几家售卖酒饮的西式简餐馆,觉得菜肴口味不错,单是过去一个月,她已去了三次。

一家墨西哥餐厅女服务员受询时表示:“不是整条街被拆除,而是没有(酒类)营业执照的会停业。我们有营业执照的会继续。”

一名50多岁的女居民则称,现在没有店家会主动说自己没执照,都在暗地里想办法。“这里下午是清静,晚上搞得跟白天似的。”

这位女居民说,一到周末,永康路黑夜如白天,酒吧业者把餐桌搬到马路上,老外喝酒聊天,时常音乐开大大声大家一起跳舞。

“他们(老外)不打架,跳舞就是发酒疯,”一名男居民说:“喝了酒嘛就搭讪,男的找女伴,女的找男朋友。”

上个月有关部门下“通牒”后,居民表示永康路情况已有改善。前述男市民说,从8月1日起,餐馆不能把餐桌搬到马路上招待客人,“交通协管晚上会来查,白天也有保安巡逻”。

据闻,永康路普通门面一般上的月租在2万元左右,因为租金不算特别贵,所以经营者对食物的定价一般中上,这可能是吸引不是特别富有的老外到这里消费的缘故。

陕西南路变‘停业红砖路’

据观察网报道,永康路的业态调整除了是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也因为它靠近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记者发现,该校区毗邻的陕西南路文艺街,店家自7月起陆续关停店面,红砖砌满了店铺门面,并赫然写上“停业”两字,和路上的梧桐树与毗邻的文化广场显得格格不入。

上海媒体报道,理工大学将统一调配店铺租约,重新调整业态。陕西南路原以花圃店、古董、咖啡蛋糕、创意小资店为主,周末经常吸引年轻的文艺青年到这里“放空”。

古董店男店主大热天坐在店门口的藤椅上,意兴阑珊地跟记者说:“国家要嘛,关就关。”一家仅六七平方米的小咖啡店女店员则称,这一排店都是理工大学的物业,现在提前解约,商家只好重新选址。

一名意大利餐馆业主向本报表示,上海春节期间禁止外环内燃放烟花爆竹的举措收效显著,因此春节后来了一波交通大整治,现在乘势而上再来整顿支路的违章搭建和营业执照问题,是想要打造上海是个法治社会的形象。

他说,交警周末都出巡,原先食客可在路边停车,现在频被贴罚单,生意确实冷清了。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做好历史风貌保护

今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徐汇区调研城市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时强调,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

上海中心城现有12片风貌保护区,119处风貌保护街坊,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衡山—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成片保护规模最大的区域,面积达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部分有4.3平方公里。

韩正说,上海发展到现在阶段,必须下决心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去保护好延续好这座城市文脉和记忆”。他认为,上海“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韩正在座谈会上也指出,上海在历史风貌保护上,现有法规还不够严密严格,操作性还不够强,必须加快修订完善,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赋予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

不协调建筑将逐步拆除

上海官媒东方网报道,按照去年公布的衡山—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分类保护准则,区域内所有被划入应当拆除建筑范围的危棚、简屋、违章建筑等与风貌区景观不相协调的建筑都将逐步予以拆除,以与周边的历史风貌特色相协调。

据徐汇区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海老洋房的周围陆续出现各类违章搭建,并逐渐相接成片。

统计显示,目前徐汇区40幢老洋房旁边共有46处违章搭建,其中44处来自居民的搭建。“违章搭建派什么用场的都有。44处私人搭建里,四处作为店面房使用,七处出租给他人或自己居住,三处是当做卫生间使用,剩下的30处都是堆放杂物的仓储室。”

报道称,培福里有20幢砖木结构一间半三层洋房,纪家花园则是20幢砖木结构一间半假四层洋房,原来的设计功能都是独户独幢居住,如今居住着285户居民,最多的一幢住了10几户人家。

学者:人文风景建设须弹性理性兼顾

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物堆积。历史和现代生活风貌的结合,在永康路、陕西南路这样依靠民间自发成长起来的个性支路,却让上海原法租界的周末,有了异样的景致。

对于民间自发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这类人文景观,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认为,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比较弹性的处理方式来改善,或者通过理性引导把违章搭建转为有序经营。

他举例说,上海十六铺一带的老码头几年前曾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厄运,后来政府深思熟虑,为了不破坏已成形的业态和风景,最后没有完全拆除,而是把其中一块改建为绿地。

弹性思维权衡保护历史文化区

郑时龄受询时向本报指出,当下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可以用更为弹性的思维来权衡,而不是硬拆或运动式地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整治达成目的。“事实上,政府是希望看到一些有历史风情的马路活跃起来的。”

多名外籍观察人士也认为,上海各级政府决心解决城市顽疾,提升法治环境的本意是好的,一些强制手段也达到遏制陋习反弹的效果,但有时候也会因此牺牲掉一些已成气候的城市文化符号。“有些小店换个地方,味道就不一样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