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港澳突搜 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青年新政成员梁颂恒和游蕙祯丧失议员资格后,上诉庭决定在下周四(24日)处理两人的上诉。由于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早前已就《基本法》第104条释法,他们届时很可能再次败诉,这一点几乎已无悬念。 喧嚣一时的立法会宣誓风波有望暂告一段落,但回顾整件事,仍有不少细节值得深思,尤其是当中折射出大部分港人对追求香港自治还是独立的微妙心态。 在人大释法前夕,泛民组织“民阵”举行反释法万人大游行,逾4000名示威者中途转往中联办“占领西环”,部分人更硬闯中联办。从现场视频和图片来看,当时的抗争场面声势浩大,令人震撼。 然而,按照以往惯例,泛民每次发动大型游行,基本上都能吸引到三四万人参加。这次反释法行动只有约一万人参与,人数其实并不多。而且据在场的记者朋友反映,只有少数示威者硬闯中联办,大部分人都选择和平撤退,结果整个行动变得雷声大雨点小,反映出支持梁、游暴力港独主张的港人只是少数。 其后人大释法,香港法院裁定梁、游丧失议员资格后,泛民阵营的主要政党民主党和公民党表面上继续炮轰北京释法之举,但同时也声言尊重法院裁决,言辞相对温和,明显是要与港独切割。 大致而言,梁、游宣誓就职时引发的风波,惹起大部分港人反感,正反映了目前港独在香港仍不成气候。而港人既反大陆控制又反港独的心态,其实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独立运动的情况颇为相似。 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原因,魁北克构成了加拿大联邦中的一个“特殊社会”。主张魁北克主权独立的魁北克人党在执政期间,分别于1980年和1995年组织了两次关于魁北克主权独立的公投。 但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两次公投的题目并不明确,没有简明地提出“魁北克是否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使用了内涵和外延都不明确的“主权”。 譬如,1995年关于魁北克主权独立的公投全文如下:“您是否同意在正式给予加拿大以经济和政治伙伴关系之后,并在《魁北克未来法》法案和1995年6月12日签署的协议的框架内,魁北克成为主权的魁北克?”公投中的关键词是“主权”,而不是一次完全意义上关于“独立”的公投。 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魁北克独立派寻求脱离加拿大联邦,但当地大部分人仍渴望在获得主权独立后,与加拿大结成一种特殊的紧密联盟,有点像是一种邦联的构想。所以魁北克自治政府在公投时玩了文字游戏。 换言之,如果魁北克自治政府不炒作含糊的自治议题,而是直接提出“留下或离开”这类直接要求魁北克人决定是否独立的议题,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投“留下”一票。 在早前的香港立法会选举中,五个地区直选竟然有84张候选名单,令人眼花缭乱。但当大家小心审查各候选人的政纲时,也会觉得许多本土派候选人对所谓香港自决的追求,同样是非常模糊,最终目的只是要防止北京进一步控制香港。 用俗一点的话来说,大部分本土派是一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态,既想维持作为中国经济体一部分的现状,又想获取独立主权的政治好处。波多黎各和美国的关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香港社会出现的所谓港独或者民族自决声音,是一场实现拥有更多自治权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不同,这种本土/地方主义意在改变香港与中央政府之间既存的权力和资源分配。这种对地区主权的讨价还价,距离“港独”只有一线之差,但在本质上仍和独立建国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北京当局应该松一口气。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