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

习近平出席大屠杀公祭 中国宣示“不忘历史”基调不变

中国昨天举行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约1万人胸佩白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这个庄严肃穆的仪式。(路透社)
中国昨天举行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约1万人胸佩白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这个庄严肃穆的仪式。(路透社)

字体大小:

仪式上释放的暖意也说明,中国不想让中日历史包袱给近期两国关系的向前发展拖后腿。

中国昨天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现场。受访学者认为,最高领导人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特殊日子亮相,显示官方强调牢记历史的基调不变,不过仪式上释放的暖意也说明,中国不想让中日历史包袱给近期两国关系的向前发展拖后腿。

昨早10时许,伴随着响彻南京上空的防空警报声,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约1万人身着黑衣、胸戴白花,出席这场庄严肃穆的仪式。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致辞时,形容南京大屠杀“灭绝人性”,给人类历史留下“十分黑暗的一页”,并呼吁正确认识历史,避免悲剧重演。他同时表示“中日两国是近邻,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在2014年立法,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年习近平等七名政治局常委都出席仪式,习近平也发表讲话。此后两年的仪式规格降低,都没有政治局常委参加。此次是习近平第二次亲赴南京参加仪式,但并未像外界之前预期的那样发表讲话。

根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出席仪式后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以及对中国抗战有贡献的外籍人士家属。他在会见中强调“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有分析认为,习近平再度参加公祭是要向外界宣示中国对“不忘历史”的重视度,但俞正声的讲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并不想在中日关系趋稳的当儿,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穷追猛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受访时指出,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公祭可达到纪念南京大屠杀、汲取历史教训的目的,也不至于对中日两国正在谋求的双边关系改善产生太大影响。

今年5月,习近平会见到中国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成为中日关系近期稳中向好的一个突破口。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将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外界认为,中日都有意借这些契机,促成近年来都不曾实现的两国首脑互访。

时殷弘相信,近期日本并没有重大的否定历史的言行,中日正在争取明显地改善双边关系,双方对此的认真程度可说是2012年日本采取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国有化措施以来所没有过的。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认为,中方在改善中日关系上没有必要避讳南京大屠杀,也不会因为中日关系改善或未来变得友好而忘记这段历史。

他解读,除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习近平出席今年的公祭活动也是要向国际社会宣示,强大起来的中国不会像过去的日本那样破坏世界秩序、走“国强必霸”的道路。

他指出,公祭也具备“居安思危”含义,特别是在日本加快修宪的步伐之际,中国需要提高警惕,“虽然历史离我们远了,但不能说战争就离我们远了”。

(记者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