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朗读风起亭亭玉立

字体大小:

随着央视节目《朗读者》的热播,商家打铁趁热推出朗读亭,带动中国民间掀起朗读热。心有所思、渴望表达的民众,无论是在家里、学校,甚至是图书馆和商场,都可通过朗读亭,将心里话大声说出来。朗读成了时髦的艺文兼休闲活动,背后离不开流行文化的推动,以及中国民众对抒发情感的需求。

在重庆市中心商场一个外型类似时下流行“迷你KTV”的亭子里,图书管理员何佳(24岁)戴上专业耳机,嘴巴对准悬挂眼前的金色麦克风,全神贯注望着平板电脑。当耳机开始播放柔和的轻音乐时,她开始朗读已故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的名诗《当你老了》的中文译文。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何佳以不急不缓的语调,在惆怅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淡淡地朗读这首隽永情诗,亭子顿时充满浪漫的艺文氛围。

这个小小空间是中国多个城市近月来涌现的“朗读亭”,在商场、学校和图书馆都可找到,独特造型相当吸引眼球。在亭子里头,人人都可当朗读者,只要手机扫码付款,便可从上百篇古典和现代篇章中选择,录制朗读音频并下载分享。

平日喜欢朗读的何佳如此形容朗读亭的体验:“读着《当你老了》这首诗时,我想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和喜欢的人一起坐在炉火边,看着一本书;有了情感后,就很自然朗读出来了。用专业配备朗读,声音听起来挺专业的,加上配乐感觉更完整。”

langdu3_1_Large.jpg
何佳:朗读亭氛围不错,尤其在配乐衬托下朗读,普通人也能有专业朗读者的感觉。(林展霆摄)

央视节目《朗读者》掀热潮

“朗读亭”这个特殊艺文兼休闲空间的出现,要追溯至中央电视台今年2月热播的综艺节目《朗读者》。该节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以朗读形式分享人生故事,内容围绕遇见、陪伴、眼泪、告别、勇气等感性主题,娓娓道来的一段段人生自述打动不少观众,被形容为综艺界一股清流。

《朗读者》也颠覆了许多人对朗读的刻板印象。在重庆大学修读播音与主持系的朗读爱好者李宇轩(20岁)受访时说:“这个节目中,每个朗读者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以往,朗读在一些人印象中就是声调很高、很激动那种,但《朗读者》播出后,更多人明白朗读讲究的是真情实感。”

一股朗读热潮随即在中国掀起。除了朗读亭,“喜马拉雅FM”等让人用手机听书、说书的音频软件也越来越受欢迎,甚至获得大笔融资。在重庆一家书店工作的何佳也发现,店里近来多了许多“朗读书”,从儿童书到成人刊物、从古诗词到现代散文,都以方便朗读的形式撰写呈献。

朗读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为何再次风靡各地,受到民众的追捧?重庆两江新区“两江读书会”阅读兴趣小组组长杜术林接受《联合早报》记者访问时说,《朗读者》全面点燃了朗读的热潮,这背后更大的趋势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国民素质提高,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相应提升。

他说:“相对于相声等文化活动,朗读有直抒胸臆的作用,而且比较通俗、简易,符合群众活动特点,容易推广,和广场舞的逻辑很像。”

何佳就坦言,喜欢朗读其实出自某种程度的“懒惰”:“朗读对我说来就是消闲、一种情感表达,没有看书那么需要动脑子。”

langdu8_copy_1_Large.jpg
央视节目《朗读者》爆红后推出《朗读者》书籍供读者朗读。(林展霆摄)

含蓄中国人通过朗读抒发情感

从民族特性的角度看来,李宇轩认为,朗读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情感表达向来比较含蓄,朗读满足了民众抒发情感的需求。

他说:“例如,在西方思想中,有爱就要说出来,但中国父母从来不说这些话,朗读能让人们把这份情感抒发出来。”

李宇轩本月8日参加重庆媒体华龙网举办的朗读比赛,参赛作品是网红散文《有一个字,与生俱来,排山倒海》,题目中所指的那“一个字”,正是许多中国人不习惯直接表达出口的“爱”。

随着经典情歌《漂洋过海来看你》伴奏响起,年纪轻轻的李宇轩以浑厚的嗓音,沉稳地朗读文章对母亲的爱、情侣的爱,以及对家国的爱的诠释,末段一句“让我们关掉手机和内心杂念,合围成一个气场,你会发现,爱和被爱,像空气一样”尤其深入心坎,真挚而不油腻。

langdu4_Large.jpg
李宇轩在朗读比赛上全情投入,朗读一段描述人际关系改变的网红散文。(林展霆摄)

李宇轩说,选择这篇散文是因文中对信息社会冲淡人际关系的描述触动了他:“小时候没手机微信,得靠写信打电话,现在一下子就能联系到别人,但以前人们可能把感情看得重一些。”

从更广大层面看来,李宇轩更觉得,朗读是阅读的升华,与文化自信的养成也有关系:“阅读是获取文化的方式,朗读则是传达感情的过程,把内心情感抒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两江读书会组长杜术林认同说,许多中国国民过去缺乏自信,多少影响了话语表达,但随着国家发展起来,更多民众愿意表达情感,朗读便是一类艺术渠道,是健康的文化心态,让一般民众的面孔变得更加清晰。

学着把感情和想法释放出来,在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看来,即是打造一个学习性、有朝气并开朗社会的重要途径。

草根朗读者面貌多元

langdu5_Large.jpg
怀胎九个月的冯秦朗读散文《秋天的怀念》,声音饱含情感,现场弥漫伤感与哀愁。(林展霆摄)

随着热衷朗读的草根民众越来越多,官方与民间发起的朗读比赛也增加。来自四面八方的朗读者没有普遍的面貌,每个朗读者的表情都不一样,每一把声音述说的故事也不同。

本月8日在重庆九龙坡西西弗书店举办的“城市悦读者”朗读赛,便像个大熔炉——有朗读者含蓄婉约,有人则豪迈外放;稍有年纪的参赛者偏向语带哭腔,年轻人则喜好沉着内敛;普通话说得标准的不少,但也有人语带重庆乡音,以各自风格诠释内心情感。

最引人注目的参赛者是怀胎九个月的冯秦,大腹便便的她朗读著名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一段关于一名双脚瘫痪者思念已故母亲的故事,让现场弥漫着伤感与哀愁。

但也并非所有参赛者的朗读都充满离愁别绪。一名年轻女幼儿园教师便朗读自创散文,献给班上充满无限可能的小朋友们。

她朗读道:“我希望你是一个有求知欲的人,大到宇宙之外是什么,小到我每天拉的便便冲下马桶后去到哪里,都可以引起你的好奇心。”

“二次创作”贵在情感真实

langdu6_Large.jpg
两江读书会阅读小组组长杜术林。(受访者提供)

接受过正统声训的参赛者李宇轩认为,朗读称得上“二次创作”,是在一个文本基础之上进行改造,例如“我的祖国”四个字,重音应放在“我”还是“祖国”,不同人有不同读法,这也造就了朗读的多元风格和面貌。

虽然中国当下朗读风格趋向自由、多元,但担任上述比赛评委的两江读书会阅读小组组长杜术林认为,要打动人心,还是离不开两个关键要素。

他指出,一些朗读者一开始就情绪过于饱满,“之后就下不去了”,应适度控制情绪。其次,朗读篇章的选材也很重要,要在两三分钟内打动听众,必须有故事性或有意思的情节。

李宇轩认为,许多参赛者虽然并非专业朗读者,“但技巧其实无所谓,所有人都有不同技巧,朗读唯一的误区,就是没用上真情实感。”

朗读亭能像迷你KTV一样火?

langdu2_Large.jpg
造型独特的朗读亭在商场、学校和图书馆可轻易找到,只要手机扫码付款便可选择篇章,在亭里戴上专业耳机对准麦克风朗读,录制音频并下载分享。(林展霆摄)

同是主打省时、便捷、灵活的“碎片化娱乐”,一样是在小空间内抒发情绪,“朗读亭”跟随“迷你KTV”的步伐,近月来已在许多中国城市的商场和休闲场所出现,两者构成相映成趣的风景。

和贩卖流行文化的迷你KTV相比,相对文艺小众的朗读亭是否有市场?在“博看”朗读亭项目经理向娴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我觉得它应该比迷你KTV更火吧!毕竟唱歌还可能五音不全,但只要愿意把话说出来,所有人都可以朗读。”

“朗读亭”的概念始于央视《朗读者》今年2月举办的线下活动,主办单位当时将朗读亭带到不同城市,让普通市民走入小小录制间,一尝专业录音的滋味,吸引民众大排长龙,火爆程度出乎不少人意料。

业者看好朗读亭市场潜力

央视《朗读者》下档后,朗读亭热潮并未退去,一些精明商家看准民众对朗读的需求,按同一模式打造朗读亭,有的采取按时收费模式,有的则将朗读亭租借给图书馆和学校等公益和教育组织。目前,全中国较有规模的朗读亭经营者至少有四个。

总部位于武汉的“博看”其实是阅读资源数据库经营者,两个月前赶搭朗读热潮开拓新业务,在武汉等数个省市设立了约100个朗读亭,主要提供给公共和大学图书馆。

向娴如此看待朗读亭的市场潜能:“一直以来,人们阅读时只是默看,但如果有个空间,让他们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大声读出来,在朗读中学习,这将是非常好的体验。实际上,中国有非常多图书馆,每一所图书馆都可摆放几个朗读亭。”

图书馆朗读亭的门几乎没关过

langdu7_Large.jpg
手机音频分享平台具备朗读选项功能,民众可免费朗读并录音。(手机截图)

由于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因此图书馆内的朗读亭也让公众免费使用,提供朗读亭的公司向图书馆方面收取租借费。向娴说,朗读亭启用两个月来反应热烈,“朗读亭的门几乎没关过”。

相比之下,采用付费模式的朗读亭反应则较冷淡。据记者在重庆一家商场的付费朗读亭外观察,周六下午时段三小时下来,使用者只有零星一两人,不少公众似乎对朗读亭的文艺造型更感兴趣,停留拍照后便离开。

对一般公众而言,15分钟30元(人民币,约6元1角)的收费是让他们止步的最大原因。曾观赏《朗读者》的周小姐(33岁)说,虽然朗读亭有专业设备,但收费还是偏高,如果只是偶尔过一过“朗读瘾”,一些手机软件也可免费朗读录制,是更实际的选择。

但坚信朗读亭价值的业者仍大有人在。总部位于重庆的“寻声”朗读亭创始人徐杉接受当地媒体访问时就说,朗读毕竟是“全民阅读”非常重要的环节,未来的市场可能性将更大。

而和迷你KTV不同的是,朗读比唱歌肩负着更重大的文化传播使命。徐杉如此看待朗读亭业务失败的可能性:“朗读一直有很大的社会公益性,套用近来共享脚踏车(业者)一句话:失败了算是公益,万一成功了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