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发表首份政策白皮书 中国阐明参与北极事务“不越位不缺位”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北向的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图为中国天健号去年9月11日进入白令海峡,正式进入北极东北航道。(新华社)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北向的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图为中国天健号去年9月11日进入白令海峡,正式进入北极东北航道。(新华社)

字体大小: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天(1月26日)发表的首份《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说,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和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不断扩大,北京昨天发表首份北极政策白皮书,阐述中国作为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原则和政策主张。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在记者会上介绍,中国将秉持“不越位、不缺位”的原则,既尊重北极国家的主权和管辖权、不介入北极区域内部事务、维护北极现有基本法律框架及合作机制,同时也不放弃中国作为“重要利益攸关方”,在资源勘查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

分析:看准北极航道战略和经济潜力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天发表的首份《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说,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和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北向的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目前,从中国通往欧洲的最短海上航道要南下穿越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距离大约一万海里。相比之下,北极的东北航道只需约7000海里。

有分析认为,中国加大力度参与北极事务,就是看准了北极航道的战略和经济潜力,以及北冰洋的渔业资源。

不过,中国不是北极国家,只能通过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北极事务。北京是在2013年成为理事会观察员。

昨天发表的白皮书指出,域外国家在北极虽不享有领土主权,但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这些国家在北冰洋公海等海域仍享有科研、航行、飞越、捕鱼、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以及资源勘探和开发等权利。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后大量开采自然资源,造成环境破坏,这样的“不良记录”让人担忧,资源丰富的北极可能沦为中国企业掠夺的新目标。

对此,孔铉佑昨天在记者会上回应说:“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北极国家有高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北极开发的环保、劳工、商业利用规定了很高的门槛,也有很高的标准。我相信我们会按照相关的标准和法律办事,为北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铉佑也强调,中国不会寻求改变北极现有的治理体系。他说,中国不会介入完全属于北极国家之间、以及北极区域内部的事务,并且还将维护北极国际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

他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北极治理已经建立起全球、区域、国家三个层次、多个利益攸关方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总体上运行还是有效的,有利推动了各领域的北极合作。”

不过孔铉佑也表示,北极搜救、科研和航行等新规则近几年陆续出台,中国也将推动北极国际治理“与时俱进、有序发展”。

外交部副部长兼朝鲜事务代表:一直未访朝原因“很复杂”

也是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的孔铉佑昨天说,他自接管朝鲜半岛职务后就未曾访问平壤,其原因“很复杂”,但他强调,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积极外交斡旋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孔铉佑是朝鲜族,他在去年8月接替武大伟担任中国朝鲜半岛事务代表。

孔铉佑昨天在国新办记者会回应外媒提问时说,无论他是否访问朝鲜,中国致力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半岛无核化进程的立场都没有任何改变。

他表示,希望目前半岛出现的积极互动态势能延续下去,使南北对话势头“适时转向解决半岛问题的政治对话”。

中国上一次派高官访问平壤是在去年11月。当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特使、中联部部长宋涛访问朝鲜四天,但没有会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有消息称,会晤不成是因为中国没有答应朝鲜提出的放缓对朝经济制裁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时殷弘向《联合早报》分析,中国对于朝鲜不顾中方反对持续发展核导计划感到不悦,朝鲜则不满中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涉朝的越来越严厉和广泛的制裁,中朝关系已陷入低点。

时殷弘指出,中韩在半岛问题上立场趋近,双方都坚持半岛不能生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朝最近一次对话沟通的决定。

不过他认为,半岛问题的主角还是美朝,而两国都不愿听取中国的劝告,北京的影响力因此非常有限。

(记者是《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