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

对抗大陆31项“惠台”措施 台政府公布“壮台”政策

经过半个月的跨院际、跨部会研商,台湾民进党政府昨天公布整备多时的“壮台”政策,力抗中国大陆上月底提出的31项“惠台”措施。(取自网络)
经过半个月的跨院际、跨部会研商,台湾民进党政府昨天公布整备多时的“壮台”政策,力抗中国大陆上月底提出的31项“惠台”措施。(取自网络)

字体大小:

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施俊吉昨天召开“壮大台湾,无畏挑战”记者会时说,大陆31项措施,目的就是从台湾引进技术、资本及人才,协助对岸解决经济发展所遭遇的困难。

经过半个月的跨院际、跨部会研商,台湾民进党政府昨天(3月16日)公布整备多时的“壮台”政策,力抗中国大陆上月底提出的31项“惠台”措施,但多数内容不新,成效也有待检验,令外界质疑总统蔡英文对北京当局的“穷台、笨台”战术无计可施。

不过,受访学者认为,尽管大陆的新“惠台”措施将导致部分台湾人才和产业出走,对台湾经济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新措施能否顺利贯彻执行,相关配套措施又是否完备都有待观察。他们呼吁台湾当局审慎关注事态发展,但不必过度反应。

学者也指出,新惠台措施明显为大陆统战工具,也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巩固权力后,对两岸新战略布局的起手式,目的在于“以利益消除敌意”,但其促统效果有限,台湾人尤其青年未必因利多而对对岸产生政治认同感。

zg_table1703-page-001_Large.jpg

中国大陆国台办上月28日公布俗称“31项惠台措施”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内容涵盖金融、就业、教育、影视等多个领域,为到对岸发展的台湾企业和人民提供国民待遇。一般分析认为,在两岸关系僵滞的情况下,具备强大经济实力的大陆跳过台湾当局提出惠台措施,直接诉诸台湾人民,无异于把两岸统一之后的公共政策提前实现。

面对大陆来势汹汹的“吸心大法”,蔡英文政府显然不敢轻忽。惠台政策出台后不久,行政院长赖清德便指示相关部会评析大陆措施,并研议对策以补台湾不足。赖清德也批评大陆31项措施表面上“惠台”,实则“利中”,因此下令改用“比较平时”的“对台”以取代“惠台”“避免中国玩文字游戏”。

行政院副院长施俊吉昨天召开“壮大台湾,无畏挑战”记者会时,也延续赖清德的口径说,大陆提出31项措施,目的就是从台湾引进技术、资本及人才,协助对岸解决经济发展所遭遇的困难。他说,31项政策中有14项是既有措施,10项是“扩张性”措施,其余七项是新增,包括允许台湾科研、高教人才参与大陆重点研发计划。施俊吉也说,针对部分涉及台湾公权力,甚至影响国家安全的措施,民进党政府有相关法令保护。

然而,施俊吉昨天率领经济部、教育部、文化部和大陆委员会官员公布台湾反制措施时,对于其中何者新、何者旧则含糊带过,引发外界“旧酒装新瓶”的质疑。但施俊吉强调,台湾的因应作为,“不一定只针对大陆的31项,而是以更宏观的眼光……来面对未来全球的威胁”。

根据行政院的规划,台湾拟从留才揽才、维持供应链优势、深化资本市场和强化文化影视产业这四大方向着手,并透过八大策略“壮大”台湾。施俊吉也借机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并称自由、民主、法治是两岸“最大差异”,即便人才跨国移动,“人才只有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能量”,间接提醒台湾民众赴陆发展的潜在风险。

分析:大陆政策与环境 不适合台湾专业人才发展

虽然一般认为大陆31项措施将掏空台湾、冲击经济,但不少分析员对其影响程度有所保留。时评人士吕秋远就指出,中国大陆的政策与环境并不适合台湾专业人才发展,因为“涉及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相容性”。至于人才出走的隐忧,他认为“会去的人,早已过去,铩羽而归的人不在少数,就当成自然的人才流动即可”。

曾任陆委会副主委的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高长昨天在一场座谈会上也质疑,大陆能否顺利执行措施,落实的力道和强度都是后续观察重点,他呼吁台湾政府“对年轻人要有信心”。

学者普遍认为,大陆持续提出对台措施,是中共对台新战略的起手式,目的在于笼络台湾民心,试图透过经济利诱,改变台湾人民对中国大陆刻板印象,进而争取政治上的认同,而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大陆两会期间也透露,未来“还会根据新情况新需求,研究出台更多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

但佛光大学公共事务系助理教授曾于蓁认为,大陆用利益或能消除台湾人尤其青年对它的“偏见和敌意”,但政治认同未必会改变。台湾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范世平指出,过去多年,“很多台商去大陆反而更支持民进党”,他因此认为以释放利多来促统未必有效。范世平告诉《联合早报》:“如果中国有这样的期待,那它是会失望的。”

(记者是《联合早报》台北特派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