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铭铧:给相识卅载的阿姐

新传媒阿姐郑惠玉刚在不久前,庆祝50岁生日。(档案照)
新传媒阿姐郑惠玉刚在不久前,庆祝50岁生日。(档案照)

字体大小:

去年底,香港无线电视为汪明荃做了个大型节目《汪明荃50周年世纪盛宴》,纪念汪阿姐和电视台一样出道50周年;上周末,新传媒星际经纪为郑惠玉办了个50岁庆生会,顺道纪念郑阿姐出道30周年。

都是电视台的“镇台之宝”,都在相距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进行纪念,都不约而同回首来时路。尽管后者的规模小得多,不公开邀客,但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风情。

郑惠玉比我早出道两年,我出道隔年,她就凭《三面夏娃》大红了。我记得我还在《星期5周报》(《逗号》前身)的时候,经常得访问学生的偶像,所以免不了要得追着郑惠玉等本地艺人跑。在还没有传呼机和手机的年代,娱乐记者们凭着前辈流传下来的艺人电话手册(是的,每个艺人家里电话都在上面),经常得打电话去艺人家里访问。

郑惠玉(当然还有陈莉萍、李南星等等等)每天忙着拍戏,不到深夜不回家(现在的年轻艺人,你们错过那个可能不再回头的时代了),为了交差,我也得深夜不寐,守在电话旁,不时打电话去干扰受访者的家人。因为曾经领略过家人答应了却没传话,我学会不信任,深夜电话一定要打到找到人为止。总会在我即将崩溃的某个时间点,电话接通,对方(通常是郑妈妈,也是被骚扰到快崩溃的临界点)突然高声用潮州话一喊:“阿玉啊!”我就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郑惠玉回来了。

接着耳旁传来她低沉的嗓音——天生加终日疲惫的效果,我们开始了至少15分钟的访问。

我们的稿件和报道就是这样产生的,跟她的人气一样,一天天一点点的增加。直到这种按照电话手册致电艺人家里的文化过去,直到阿姐和我一起都解放出来。

阿姐是极少数不给我手机号码的人,也许她对于被电话骚扰心有余悸,所以当我被问起,我也总是很有“骨气”地说,阿姐不算是我的艺人朋友,因为朋友不可能没有对方的电话。

阿姐的三优点

不过,做不了朋友,不见得不能欣赏。相识近30年后,如果要说阿姐的优点,我会说这三点。

一是有礼貌,(噢,我起初以为这是基本条件,后来发现,真的有艺人是不礼貌的。)而且以自然而不太虚假的方式表现出来。二是敢讲话,不经常(在相对保守的本地娱乐圈,讲真话不是被提倡的美德),但在忍无可忍时,也会开金口重申一下圈子的论理和规矩,聊胜于无。三是大方包涵传媒(从出道到登顶),经历多少议论、抨击、批判、嘲讽(我也曾在本栏给过阿姐作评点过),无论严肃或轻佻,无论多么负面,我都没看过阿姐为了报复或自卫,对记者回以人身攻击,或无礼对待。

所以那么多年下来,阿姐让你看到,一个在云端的人,怎么保持应有的气度,而不受下面气压影响。

我看完《汪明荃50周年世纪盛宴》,听到那么多人对汪明荃赞到天花乱坠,虽然不无道理,听多了总起鸡皮疙瘩,但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时至今日,汪明荃到片场,还是念好剧本,从不迟到。

当阿姐做到这样,不管她是不是我的朋友,我都给她掌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