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B with bgt studio提供照片
本地剧作家哈里斯·沙玛在必要剧场任编剧27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必要剧场在庆祝成立30周年之际,与另一本地剧团CAKE创办人、艺术总监娜塔莉合作,推出全新创作的英语剧《作为哈里斯·沙玛》,选取他不同作品中的六个角色,构筑成一个新的文本世界。这是一个向哈里斯·沙玛致敬的作品。
本地剧团必要剧场今年庆祝成立30周年,与另一本地剧团CAKE的创办人、艺术总监娜塔莉合作,推出全新创作的英语剧《作为哈里斯·沙玛》(Being Haresh Sharma)。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向必要剧场的驻团编剧哈里斯·沙玛致敬的作品。《作为哈里斯·沙玛》是对这位2015年获新加坡文化奖的戏剧人,在必要剧场编剧生涯的一次总回顾,哈里斯在必要剧场工作了27年。
值得一提的是,必要剧场成团长达30年时间里,创作并公演的作品主题多元、形式丰富,无论在质或量方面都可称优异,比如1993年的“Off Centre”、1999年的“With/Out”等,在艺术性和影响力上都堪称必要剧场的“代表性作品”。其中“Off Centre”因精细刻画心理疾病患者的世界,在当时颇为罕见,引起巨大反响,并在2006年被教育部列入O和N水准的英文文学会考课文。
哈里斯的尖锐幽默
是必要剧场的独有标签
必要剧场作品多由剧团的艺术总监陈崇敬主导,2014年同样获得过新加坡文化奖的陈崇敬说,剧团之所以能取得进步,与几十年来合作的各领域艺术家和创作者分不开,这当中更少不了哈里斯。
必要剧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出自哈里斯笔下,融入了哈里斯真诚的声音,入微的观察,将本地社会生活中或精神性或政治性的不同面目,以精妙的戏剧文本记录刻画,再由必要剧场的戏剧人活化于观众眼前,哈里斯的尖锐和幽默感已成必要剧场一派作品的独有标签。哈里斯有超过100部作品,尽管原创剧本都是英语,但近几年也有中文化或中译版作品,比如今年华艺节上演的《演员四十》,以及滨海艺术中心“实验剧场”(Studios)系列呈献过的《本质上快乐》。
娜塔莉
重构哈里斯作品的关联性
《作为哈里斯·沙玛》精选哈里斯在必要剧场的作品,重新编辑整合,成为一部新的作品。娜塔莉要用一种新鲜和“不可预测”的手法来新解哈里斯作品。
娜塔莉对哈里斯的作品并不陌生,她曾经为必要剧场编剧、演出并导演过,从1994年就在必要剧场的青少年分团任职,她将陈崇敬和哈里斯视为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者。
娜塔莉透露,《作为哈里斯·沙玛》选取的作品是哈里斯的著名作品,和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作品,时间跨度为上世纪80年代至今。
“哈里斯的作品不仅带有本地文化特色,而且也有广阔和耐人寻味的普世性、现实度。”娜塔莉受访时说:“我着重的是哈里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另外我重新构筑了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以主题划分作品,检视角色特质和关系,基本上是做到了汤水不漏地研究,把这些作品都掀开,翻了个遍。”
哈里斯曾对剧名感尴尬
《作为哈里斯·沙玛》也是娜塔莉对“作为”这个词的多方位多角度解读——“作为好公民”“作为边缘人”“作为政治犯”“作为议员”“作为老师”“作为女佣”“作为年轻人”“作为尝试自杀者”“作为
艺术人”……“作为观众”的你,可以试着从《作为哈里斯·沙玛》里找找看,是否有自己的身份隐在剧中。
《作为哈里斯·沙玛》最终选取了不同作品中的六个角色,来构筑一个新的文本世界。娜塔莉说:“这个六个角色代表了哈里斯作品中的语言、精神、幽默和激情。”
参与本剧演出的有本地演员符永春(Julius Foo)、Jean Ng、陈慧娟(Karen Tan)、Siti Khalijah Zainal,另有两位马来西亚演员Jo Kukathas和Ghafir Akbar。其中符永春和Jean Ng都参加过必要剧场的早期作品,陈慧娟和Siti Khalijah Zainal也多次在必要剧场的剧目中演出,他们也了解必要剧场和哈里斯。
哈里斯本人虽然对自己的作品作为基底被重新汇编感到兴奋,却曾对《作为哈里斯·沙玛》的剧名感到有些“尴尬”,反对过这样的命名。
但主导这个作品的是娜塔莉,她声称,坚持用这个剧名,是为了把一位有代表性的编剧放在视野中心。
除了编剧,哈里斯接下来亦有新计划——8月,他将为本地一位新编剧的作品担任导演,这将是他的首部导演作品。
6月29日至7月2日
晚上8时(6月29日至7月1日);下午3时(7月1日至2日)
Drama Centre Theatre
票价:28、36、45元
购票:SISTIC;热线:63485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