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浓缩中国乡村当代史,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眼睛去看儒里赵村中数十个人物的性情和遭遇。 曾以十数年时间写下《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的中国作家格非,最近又出版长篇小说《望春风》(译林出版社)。这回格非似乎还有意以小说浓缩中国乡村当代史。《望春风》也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小说问世后很快就领衔中国媒体好书榜。 据中国媒体报道,《望春风》是格非写“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 村庄与个人命运沧桑变化 《望春风》的故事发生在“儒里赵”这座小说家虚构的村庄里,将这个江南村庄,自1950年代到新世纪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浓缩了,从中带出家庭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化。 小说以“儒里赵”村一个个村民故事为切入点。小说开始时以“我”赵伯渝的视角对儒里赵村中各人的命运沉浮展开叙述,赵伯渝自小与父亲赵云仙相依为命,从小没见过母亲。赵云仙是个算命先生,能预测人的生死,而且懂得为人之道, 父亲赵云仙让“我”赵伯渝学会如何观察人,小说通过“我”的眼睛去看儒里赵村中数十个人物的性情和遭遇。 赵云仙在小说第一章就突然自杀身亡,赵伯渝成了孤儿后,有一天未曾谋面的母亲突然有了音讯,还安排他到城里生活,但到了城市只让“我”的梦想迅速幻灭,而“我”还知道,父亲的自杀原来因为母亲的告密。 但小说并不将重点完全放在赵伯渝身上,《望春风》特别之处是以村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写村庄,其中赵云仙、赵锡光、赵孟舒、赵德正、赵礼平、高定邦、春琴、梅芳、唐文宽,甚至妓女王曼卿等一群有故事的人物近20个。这些人物在作家笔下各有性格,例如赵锡光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物,在解放前夕就将自己的碾坊及百余亩田地全都卖给了他的“至交”赵孟舒,后来他因此评了个“中农”,赵孟舒则成了“地主”解放后遭批斗。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赵礼平,也是赵云仙口中的“狠角色”。赵礼平在孩童时代玩游戏,就表现出他的性格顽劣。长大后他不择手段,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就富起来的人。赵礼平后来在村里兴风作浪,为了钱拆毁自己的家乡,但房屋拆迁后最终还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已成废墟的儒里赵未能继续开发而荒置。 格非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写这些人物,我很难控制自己,这些人会用记忆中的语调和你说话。我写的人物是虚构的,和我的记忆没有关系,但是我的那些邻居们,童年时的伙伴们,父母、亲戚和朋友,这些人会有直观的图像,都能和小说中的人物对上号。人物的形象一个接着一个来到我眼前,让我不忍割舍。每次写作时,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带给我强烈的情感上的刺激和震动。” 拆迁与溃败 小说分四章,前两章“父亲”和“德正”,写的是“我”的童年及生活在故乡时村庄的人和事,后两章“余闻”和“春琴”是写“我”离开故乡后村庄里的生活以及“我”回到故乡时的生活,“我”也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生活。 第三章是说“我”在儒里赵之外在南京的生活。“我”到了南京,村中美女雪兰迅速地嫁给了他。但由于“我”出了儒里赵,却去了与儒里赵的生活条件并无太大分别的邗桥砖瓦厂工作,雪兰最终还是离开了他。这一章也写了儒里赵房屋遭遇拆迁,事态人情的渐渐溃败。 小说第四章也是最后一章,写了儒里赵村的终极命运。当“我”得以重返童年的家乡时,却发现儒里赵村已成了拆毁的村庄,“我终于意识到,被突然切断的,其实并不是返乡之路而是对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和记忆,好像在你身体很深很深的某个地方,有一团一直亮着的暗光悄然熄灭了。” 第四章章名“春琴”也是人名。“我”赵伯渝在一生辗转流离后,与命运坎坷的春琴的命运交集在一起。春琴被儿媳虐待差点死掉,让“我”决定留在她身边,经过村中好友同彬的帮助,“我”与春琴两人结伴居住在已成荒野的便通庵中,那正是父亲赵云仙上吊自杀的地方。 小说到了结尾,临近晚年的赵伯渝与纠葛一生的春琴最终结为夫妻,过着平静的生活。彼时,两人已走过人世坎坷,赵伯渝对春琴说了心里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谨小慎微地生活了大半辈子,清清白白,无所亏欠,没得罪过任何人,也用不着看任何人的脸色。再说,你和我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我们其实不是人,是鬼。既然是鬼,这个世界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不妨碍别人,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不受人情世故的限制。” (《望春风》可在友谊书斋买到) 关于格非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40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博尔赫斯的面孔》等论著和随笔集多部。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