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魔幻主义遭遇现实生活——读最新中文版《大师和玛格丽特》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以“喜剧结尾的悲剧”小说。(网络图)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以“喜剧结尾的悲剧”小说。(网络图)

字体大小:

布尔加科夫一直追求“自由”,应该是超脱于“现实空间”,自我内心和谐的某种状态。我们习惯于早已盖棺定论的“价值体系”与“道德理论”,但世界并非简单一个“好坏或黑白”。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圣经语)布尔加科夫坚信“上帝魔鬼并存论”,并做出深刻剖析——许多时候,“上帝与魔鬼”不过是换了一张面具而已。书中诸多离奇怪诞行为,不可避免,却自然而然。讲话者面对沉默者,如何获取心理平衡?上流社会面对底层阶层,辩驳有何意义?普鲁斯特与“体弱多病”斗争多年后回归写作,“敏感孤独”使卡夫卡沉迷写作,20世纪的莫斯科风雨飘摇,布尔加科夫因病退医后开始写作,但因其无论创作还是生活,都坚持“不以政治谎言来取悦主流”,作品惨遭封杀。生活陷入极度窘困,无奈选择回归“本我文学创作”,也因此“痛并快乐”,直至离世。


虚构中的爱与恨
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由两条主要叙述线交叉缠绕。一条“现实中的善与恶”;一条“虚构中的爱与恨”。拿撒勒人耶稣一路传教,人类固有的“怯懦”本性,如瘟疫般蔓延到二十世纪的莫斯科城。魔王沃兰德让民众大出洋相的魔术表演,是“世人眼中的罪恶”,却正是“上帝眼中的义”——损公肥私、唯利是图、贪婪庸俗的民众,抓捕并处死耶稣的本丢-彼拉多,在石椅上枯坐千年,“为了某一个月夜而付出1万2000个月夜”。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