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交流,关注 走出去就有路

字体大小:

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主题定为“联结,交流,关注”。新加坡援人协会月前公布去年新加坡自杀率的数据,去年共有409人自杀身亡,让人震惊的是青少年自寻短见者有27人,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联合早报》走访资深辅导员袁凤珠与精神科顾问医生蔡秀英,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与纾解建议。

你身边的家人、亲朋戚友、同学或同事等,也许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能是逞一时之快的冲动言语,威胁对方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因跟父母或夫妻吵架一闪而过的想法。至于付诸行动了结生命的,那是留给家人最大的遗憾。

新加坡援人协会月前公布去年新加坡自杀率的数据。去年共有409人自杀身亡,相比2014年的415人,略有减少。不过,让人震惊的是去年青少年自寻短见者有27人,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

去年,新加坡轻生者最多的年龄层是20至29岁,总数高达79人,比前年高出30%左右。整体数据显示,男生比女生自杀率高出一倍,2015年为271对138,2014年为292对123。

这次,最引人关注的数据是青少年(10至19岁)的自杀率。去年共有27名青年自杀身亡,比前年的13人高出一倍。统计自杀率以来,有过这么高的青少年自杀率是15年前的事。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上周六(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今年主题定为“联结,交流,关注”(Connect, Communicate, Care),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和降低自杀率。“世界预防自杀日”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设立的。

“想自杀”力量不容忽视

本地资深辅导员袁凤珠指出,对于很多想自杀的人来说,似乎已没有别的出路可以选择。在那个时刻,死亡是他们思想世界里的全部。“想自杀”这种念头的力量不容忽视,这种力量真实、强大而又直接。但是,自杀经常是对一个“暂时性问题”作“永久性的解决”。

当感到抑郁时,人们会通过一个极狭窄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在一星期或是一个月后,一切看起来都将完全不同。

她说,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庆幸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因此天真的想法,损失许多宝贵的生命。曾被拯救过来的人,都表示不再要自杀了。但又有多少人有幸及时被救起?

青少年自杀跟父母有关,尤其是很多父母把学校成绩看为第一,把无谓压力转嫁给孩子,一旦找不到出口,青少年以死表示对父母的抗议。

她辅导过许多曾经自杀的青少年,大多数都表示自己对不起父母,在课业上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差劲。一个中学生因为面对中四会考,担心无法考取好成绩让父母失望,吞了20颗止痛药自杀。

袁凤珠说:“她最后打热线向我求助,我赶快通知她的父母,他们在路上才想起女儿曾经说要结束生命的话。其实如果能及早跟女儿谈谈,事情会容易解决一些。至少可以避免女儿走上自杀的路。”她幸运及时送院,自杀者生命无忧。

想自杀者的“危险信号”

莱佛士心理医疗中心精神科顾问医生蔡秀英指出,一些人感到窘困时会把伤痛隐藏起来,不过仍有迹可循。想自杀者通常都会释放出一些“危险信号”,包括:

·言语上:例如说出“生命对我来说太痛苦”“我走了你好好照顾自己””如果你不爱我,我就自杀”等等。

·预警行动:处理好个人的事,把心爱宝贵的东西送人与道别,写遗书或电邮告别等;找寻自杀的方式。

·情绪与行为改变:情绪反差大,倍感无助与绝望,激怒,窘困,极度焦虑,不寻常举动,滥用酒精与药物,远离家人与朋友,反常睡眠习惯。

自杀倾向是长期累积而致

自杀倾向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累积而致。很多青少年在最终选择自杀前,都曾试图自救或者向身边的人求救。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专家指出,自杀者性格特征包括: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家庭关系有关。

自杀前的求救讯息

一般人总以为自杀行为是忽然发生的。其实不然,自杀者从决心要死到付诸实行,常要经过种种心理冲突与苦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发出许多信息,称为自杀预告症候。学者指出,60%至80%的自杀个案都曾在自杀前直接或间接提到想死一事,这是一种求救讯号,他是在向亲友说:“我已无能为力!”“我已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请救救我!”可惜的是,许多父母或老师对此警讯常常不够敏感,直到自杀成真后才会恍然大悟,想到自杀前曾听到他们的求救讯息,只可惜为时已晚。

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

袁凤珠指出,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有轻重之分,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行为以及躯体的生理反应。其影响之一是给人带来绝望感,继之产生想死的念头。大多数处于抑郁中的人会寻求治疗,并发现抑郁确实得到了缓解。如果常会情绪低落,时间持续超过两周以上,尤其是有自杀念头,不时饱受情绪折磨的人,就应该及时看精神科医生,以免延误治疗,酿成不良后果。

虽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自杀,但几乎多数的自杀者都有抑郁情绪的症状表现。这样的抑郁症在精神科上称为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外表看来若无其事,笑脸迎人,不向人述说内心事。严重的患者会萌轻生之念。

袁凤珠说,“当生存压力越来越让人窒息时,自杀成了许多人的逃避方式。如果提早发现进行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悲剧通常可以避免。”据研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因此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在自杀者中,有50%为抑郁症患者。若能得到正确诊断及治疗,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伤痛和愤怒情绪也是可以缓解的。

家人承受轻生者的痛苦

袁凤珠说,自杀不会是“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自杀好比将自己引爆一颗炸弹——失去你的那些人成了牺牲品,他们将承受着你遗留下来的痛苦。越是和你亲近的人,越是痛苦,那莫过于家人。“我不在了,他们会活得更好”,这是自欺欺人的谎话。你无法使那些爱你的人对你的自杀有所准备,初是非常震惊,不敢相信事实。随着震惊后麻木感的减退,痛苦会使他们撕心裂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在你死亡的噩梦之中。因你的离弃他们伤心透顶,但也因你不给他们留下任何帮助你的机会而愤怒。假如他们做了对不住你的事,你的自杀就剥夺了他们改过的机会,也表明你带给他们的伤痛远远胜过他们对你的伤害。

在遇到困难不知道该做什么时,千万不要饮酒或使用毒品来麻痹痛苦的感觉,这会使情况更糟,会歪曲想法,其结果只会蒙蔽心智,扰乱自我控制力,损害思维或理性能力,再加上本来就有自杀想法的,最终足以致命。

对有自杀倾向者的建议

蔡秀英医生曾记得成长期时父母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哪里有生命,就有希望。生命何其宝贵,她希望借助今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唤醒人们在繁忙的工作、课业和生活中,多抽出时间与家人朋友等多联结、交流、关注,带给他人活得更美好的感觉。

对于有自杀倾向者,蔡医生建议:

·联结:多联系,挂个电话问候对方。若对方愿意你再次去电,必须信守承诺,避免对方失望。

·交流:虚心倾听,具同理心,非批判性。亲切问好对方一句“你好吗”,尊重对方谈话的内容属于个人隐私,让对方感到心安与信任,鼓励对方说出心底话或忧虑。

·关注:向对方表示慰问与同情,愿意随时伸出援手,例如腾出时间陪伴,这是非常有效的关怀方式,让对方不会感觉孤立无援,心里舒坦。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自杀误区

一、只有精神病患才会自杀倾向。

自杀行为表示个人极度悲伤,不表示有精神问题。许多精神病患并无自杀念头与行为。

二、多数自杀行动是突发性的,无征兆。

多数自杀者都有预示行为,有一些迹象可循。每个人必须了解自杀的征兆,以提高警惕。

三、自杀者的死意已决。

一般上,自杀者对于生与死感到矛盾,有者一时冲动自杀,数天后去世,其实他们最后希望自己存活下来。适时给予情感支援,可预防自杀的后果。

四、自杀者无心。

自杀者说出寻死意愿,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支持。多数自杀者都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忧郁、焦虑、无助等问题,似乎只有死才是最后的路。

生活遇到困难,可拨以下热线求助:

社区关怀热线:1800-2220000、关怀辅导中心:1800-3535800、翱翔辅导中心:62515525、圆缘助线:67410078、新加坡援人协会:1800-2214444。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