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术馆博物馆像去购物中心 傅海燕:让艺术成为生活习惯

傅海燕:一个民族如果有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欢呼过,这点点滴滴都是建立认同的途径。
傅海燕:一个民族如果有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欢呼过,这点点滴滴都是建立认同的途径。

字体大小: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她有个愿景,希望国人未来走入美术馆、博物馆,就像走入购物中心一样自然。有好的演出,便和亲人朋友结伴去欣赏,让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

“最近SRT的演出非常好看。”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在聊天的时候极力推荐这部作品。

她指的是去年11月新加坡专业剧场(Singapore Repertory Theatre)呈献的《耻辱》(Disgraced)。

本就热爱华语剧场的她,现在也抽空看英语剧、音乐会和舞蹈演出。除了作为嘉宾受邀出席,她也经常买票欣赏各种不同演出,乐此不疲。

以前到剧场看演出,傅海燕都专注在作品内容,不过自2015年出任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长以来,接触了许多艺术工作者,她也开始注意起灯光、音响及作品幕后的整体运作。

傅海燕认为,如今新加坡的重要艺术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她有个愿景,希望国人未来走入美术馆、博物馆,就像走入购物中心一样自然。有好的演出,便和亲人朋友结伴去欣赏。让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

思考如何增强国家认同

掌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傅海燕现在看待文化、艺术与体育,更强调软性元素如何塑造国民的国家认同感。

她认为,新加坡不能像其他国家用统一的语言让其他少数民族融入,新加坡选择的路线是多元文化,要如何建立单一认同感相当棘手,因此须从共同经历着手。

她说:“一个民族如果有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欢呼过,这点点滴滴都是建立认同的途径。赢了一面奥运金牌,或失去一位伟大领袖,不同背景的人,为一个人物感到欢喜或悲伤,这就是种认同。”

傅海燕接手部长重任已是2015年10月,新加坡刚经历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的悲伤及新加坡建国50年的欢腾。她说,在哀悼李光耀及肯定建国一代贡献的过程中,她一直反思新加坡建国50年以来国民意识如何改变,一直思考自己与部门能如何建基于此增强国家认同。

傅海燕(右一)为《联合早报》推出的《东西人物·南北故事》主持推介仪式。(档案照片)

体育须要比赛带出精萃 

2016年国际政经大环境即便有诸多负面情绪,但新加坡却迎来体育与艺术的新高峰。约瑟林奥运夺金、残奥泳队傲人表现、黄佳俊扬威马勒国际指挥比赛、洪毅全出任中国四川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新晋作家张温宁(Sharlene Teo Wen Ning)获第一届狄波拉·罗杰斯基金会作家奖、巫俊锋斩获多项国际影展大奖……这些傲人成绩振奋人心,新加坡共同经历非凡的一年,这些软实力无形中强化国民的自豪感。

体育方面,傅海燕强调,约瑟林、叶品秀等人的成功,靠的不单单是他们的天赋和努力,还有许多基层的准备工作。她希望国家健儿在国际舞台上有所表现,不断突破,同时政府也要加广运动的覆盖面。同理,在艺术方面,除了培育顶尖的艺术人才,政府也担负拓广观众群的责任,教育年轻一代。

体育竞技的“金”喜,艺术才华得到国际认可,的确令人振奋,但这会不会导向另一种唯金牌不可的“成功学”?

傅海燕认为,体育须要比赛才能带出精萃。

她说:“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大力资助各项运动的培训工程?我们要看到国人在国际比赛有成绩,这对国家的自豪感有帮助。即便约瑟林没有拿到奖牌,如果觉得他有潜力、耐力,我们也会继续资助,期待下一届,或是下一批选手。这不能是两年工程。要培养世界级的选手,需要10年20年的栽培,并在过程不停思考、分析,检讨功效如何。不能只带着很短的视野去看。一定要有长期的眼光。”

数字与素质

近年本地艺术活动遍地开花,年轻的个人与团体展现活力,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艺术周、作家节等官方非官方艺术节几乎排满全年日程,国内外艺术家艺术团体在新加坡紧密交流,一片繁荣景象。虽然文化、社区及青年部的2016年统计数字还未出炉,不过单从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与作家节的数据来看,前者去年吸引15万5000人次(是前年的2.5倍);后者的参与人数也创新高,达2万零350人次,且举办的活动数与参与的艺术家人数也创新高。活动越办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值得庆贺,但我们应当反思的是,人们是否因此陷入数字的陷阱,追求数字而忽略素质。

对此,傅海燕认为数字仍是必要的,但数字并不是完整的数据。对部门来说,数字是重要的参考,毕竟政府为各种艺术节有所投入,这些资金都是公款,因此部门必须谨慎评估。

她说:“单单看人数是不够的,不看人数也不行。如果我们投入资金没人去看,有什么意思呢?这是浪费资源,浪费公费。”

因此在部门主导的各种艺术节之外,政府也鼓励个体申请资金,比如2015年的新加坡50周年庆基金,以及去年政府成立的“爱新基金”(Our Singapore Fund),后者五年内拨出最高2500万元资助由民间发起的社区活动。

在“多多益善”与“宁缺勿滥”之间,傅海燕又如何看待?

她说:“我们的普及面有限,最好由民众告诉我们。现在更多资源放在自发性上。但也要对国民有交代,拿了资金后,成绩是什么?数字不能代表素质。素质怎么拿捏,要靠其他,你看我们每年发出的报告,一定有调查,这是必要的,不仅仅是人数,(参与者的)态度改变也要去了解。”

推广、鼓励与提升

在阅读、写作与出版方面,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教育部、通讯及新闻部各有不同的资助计划。傅海燕说,每个部门宗旨不同,有的是为了推广语文,有的要鼓励阅读,有的想提升水平。举办文学奖能促进水准提升;资助出版能鼓励作者继续走写作的路,因此各单位审核的标准和考量不同。

傅海燕强调,政府决定如何资助时关注的是个人或团体的成熟度,涉及经费政府部门肩负重责。如果申请的团体足够专业,有组织能力,水准高,政府的投入自然较放心。如果碰到没有能力,行政方面有问题的团体,政府也不敢拨出资金。

这些都是政府单位拨款时的考量因素。

蛋糕大了很多 

南洋艺术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新加坡艺术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都是新加坡的艺术摇篮,每年培育许多艺术人才。举例来说:南艺去年有720名毕业生,杨秀桃音乐学院则每年约有55名毕业生,因此新加坡的艺术产业是否有充足的工作岗位,对政府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傅海燕认为,艺术产业始终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部门可以推广文化艺术工作,但不能强制新加坡人去观看和参与。目前新加坡的国家级表演艺术团体有新加坡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与新加坡舞蹈剧场,全职职位有限。但傅海燕强调,并不是说政府再设立一个新的艺术团体就会有更多观众。

她说:“我们的人数就这么多,每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除非大家投入更多时间,看更多表演。我们的蛋糕就这么大。不过比较10年20年前,这个蛋糕大了很多。很多艺术工作者其实不局限于新加坡,他们很愿意到国外去。很多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都这样,在欧洲展开生涯,因为欧洲能聚集好的艺术家。约瑟林要去美国也一样,每天跟世界级的运动员一起训练,才能维持顶尖水平,不然一定落后……如果是指挥家,新加坡交响乐团也不能请五个指挥家。指挥家也知道事业是非常国际化的,那是国际性的市场。”

在与本地艺术家交流中,傅海燕了解到,如今本地表演艺术活动蓬勃,对艺术表演的幕后技术人员需求很大,有团体向她反映,现在聘请技术人员相当棘手。不过部门遇到的问题是,表演艺术工作者往往是自由业者,流动性高,政府难掌握数据,难以推敲到底本地艺术产业需要多少人力。

为孩子和同代人创造更好大环境 傅海燕谈从政与家庭

2006年从政时,傅海燕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当时丈夫的反应是:“你真的要这样做?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好吗?”

不是不够好,而是傅海燕自觉有种使命感。

她说,也许是身为人母之后对未来的憧憬不一样。身为父母,都想要为孩子和他们的同代人创造更好的大环境。

要孝顺、精忠报国

起家庭生活,傅海燕显得更自在。

傅海燕来自书香门第。祖父傅无闷曾是《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主编,曾创办《新报》;祖母刘韵仙则担任南洋女子中学校长长达40年。她的母亲是位干练的护士,父亲傅超贤当过记者。耳濡目染,傅海燕继承家庭的传统价值观:要孝顺,要精忠报国,要为社会付出,当然男女也要平等。

傅海燕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24岁、22岁与19岁。她和先生工作繁忙,但他们每个星期一定要至少聚餐一次。

“孩子也知道,不然妈妈会生气。”

孩子小的时候,傅海燕会准备一些社会新闻和孩子分享讨论,说到这里她笑说:“不知道这个可不可以讲?”——这些新闻包括年轻人误坠性事与毒品的陷阱——借此教导孩子。

成家时傅海燕在私企担任业务拓展工作,经常需要出国。生二儿子后,有一次出国公干,回家发现本来还在爬的儿子已经能走了,这让傅海燕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毅然辞职专心于家庭。但没工作,她的生活平衡又被打破。一年后她重返职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退而求次,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决定参政时,三儿子已10岁,傅海燕觉得时机成熟,如果再延迟,她担心年龄大了没有精力付出。

热爱运动和艺术

傅海燕参与“Runninghour 2016”,这是本地唯一体障人士也能参与的跑步活动。傅海燕做了五公里的“盲跑”。(档案照片)

53岁的傅海燕在政坛上平步青云,2006年的大选她首次参选,从政前是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东南亚及日本区总裁,当选后不久便出任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2008年4月,担任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2012年8月,正式擢升为部长,出任总理公署部长兼环境及水源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长。2015年10月,她独挑大梁出任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是现任内阁唯一女部长。

对热爱运动和艺术的傅海燕来说,掌管这个部门,适得其所。

傅海燕仍维持跑步的习惯,每周抽空两次,傍晚在新加坡河畔跑步。出国旅行时,跑步也是她和丈夫的最爱,他们会比其他团员提早醒,跑步领略异国风景。

傅海燕说,血压偏高的缘故,近几年她更注意饮食和运动,跑步也帮助她解压。

结束采访时傅海燕问记者,华艺节要到了,会看哪场演出?记者反问她,她却卖个关子。也许眼尖的读者能在华艺节看见傅海燕的身影,傅海燕也许也将在她个人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后心得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