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父子兵

字体大小:

在本地,画廊传承到第二代的不多。我们访问了“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创办人谢声远与他的小儿子谢宇婴,以及“宣和文物”“大唐艺苑”创办人俞精忠儿子俞崇杰,谈父子两代对画廊的经营理念、代理产品、推销手法,以及客源的不同。

在本地,很少有画廊传承到第二代。家庭力量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理由。

“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创办人谢声远营业至今34年,主要经营中国书画工艺品,第二代谢宇婴另设“白色空间——亚洲艺术”画廊,售卖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品。“宣和文物”“大唐艺苑”创办人俞精忠与太太郑月清在这行近30年,儿子俞崇杰另设“歌尚画廊”。第二代既继承家业,却也另起炉灶,两代父子兵——更该说是家庭兵,对画廊的经营理念、代理产品、推销手法与客群来源有何不同?

zb0603gallery1__Medium.jpg
谢宇婴位于百利宫的“白色空间”。(陈斌勤摄)

谢声远、谢宇婴 

儿子是爸爸的客户

谢声远(76岁)在报馆任职17年,43岁在乌节路创办“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现在搬到亚历山大中心(Alexandra Centre),代理中国现代水墨画艺术品,至今办过180多场个展,客群为50岁到80岁,以受华文教育者为主。

谢声远的小儿子谢宇婴(45岁)三年多前先在中峇鲁设立画廊“白色空间”,后搬到百利宫,代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品,做门市之外,少做个展,反而常参加艺术博览会,如艺术登陆新加坡、平价艺博会等,借此吸引全新客户,其藏家客群为30岁到50岁,以受英文教育的专业人士为主。

谢宇婴留学美国,工作七年,周末假期参观私人美术馆与画廊看画。他将开发的电脑系统卖出后,五年前辞职回国,后与父亲到中国见画家、美术教育家贾又福,认识画家黄红涛,一看就喜欢,取钱付款买画,萌生经营画廊的念头,2014年正式成立“白色空间”。

一切仿佛自然而然。谢宇婴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本来就是爸爸的客户,跟他买上海画家陈钧德的纸本画,也没折扣。在国外凭兴趣买过一些当代画、水彩画。我先买许华新的画,又跟爸爸买贾又福老师的画。”

画廊要做到三赢

画廊经营请人难,得家庭成员集体出动帮忙。一些画廊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谢声远一路有太太邢少容扶持,大女儿谢书慧病逝前曾协助打理画廊业务10年。谢宇婴与曾在银行工作的太太沈孟学(40岁)因画结缘,已怀孕的她帮忙画廊业务。谢声远指出:“这行业最难接手,对画画不感兴趣,千万别做画廊,卖画不是卖罐头。画廊业者对绘画的判断水平,对画家属于哪个等级要有看法。没能力走不远的。”他对儿子不在他的树下乘凉,走自己的路,很是欣慰。

谢声远认为,最好的画廊不是特别赚钱的,而是能持续找到含金量最高的艺术品,与藏家分享。画廊切忌贪婪,应秉持服务的精神,才能赢得客户信心。中国水墨画家吴冠中1987年作品售价不到万元,买到的藏家今天会“感激”画廊,吴的画也吸引受英文教育者捧场。有客户当年花3万元买陆俨少水墨画,后以180万人民币(约37万新元)卖出。谢声远说:“书画投资十倍回收已很好,超出十倍反常。”

1997年“发掘”中国水墨画家贾又福在新加坡办展,画价一平尺3000元,现在中国市场涨到一平尺60万人民币(约12万新元),画廊因价高不敢再办展。

若发现哪位画家过于商业化,只求多卖画,作品多有重复,谢声远还会劝告藏家不要再收。他说:“我们不收的,也不叫别人收。我们尽量卖给懂得欣赏的,不介意顾客分期付款,价格也尽量比市场便宜一成,方便藏家以后转让赚钱。画廊最好能做到三赢:画廊的经济受益,藏家买价比市价优惠,画家作品没被压价。”

业者“赌”画家前途

在谢声远的时代,中国画在中国国内没市场,中央美院教授画家不太应酬活动,作品交由画廊打市场,没卖掉就归还。2000年以后中国画大热,价格往上冲,谢宇婴得买下画作,眼光变得格外重要,业者得“赌”画家未来的前途。

这对父子兵都认为,画廊不宜代理太多画家,因为出色的画家本来就很少。谢宇婴说:“光是北京美院就有1500位画家,好的没几个,不是抄袭就是模仿老师,没形成独特的画风语言。好的画家有生命力与创意,因为很少,尽量抓紧。年轻画家比较容易买下作品,以后若价位提高,会尊重画廊的支持与欣赏。有的画家先有新加坡代理,才有北京代理。”谢声远曾做过广州、四川等年轻画家,但因客群成熟,做不起来。

培养藏家难

画廊行业另一风险是书画真伪难辨,谢声远认为,这方面须要特别小心,因信誉不一定是可以拿钱赔的,书画来源很关键,最好跟画家直接拿,画廊卖得心理安得。他指出,有一次代卖一幅李可染山水画,后来发现不对,立即退钱,后期业务转向中国油画。“兴艺”也很早将中国福州寿山石雕介绍到本地,以前货源很多,现在跟书画一样回流中国。

谢声远以将艺术当成爱好,陶冶性情,客户买不买无所谓的心态来经营画廊,穿着随便的客人,画廊照样请喝茶看画。一向不交际的上海画家陈钧德来新观光,就因为这杯茶,留下名片,后将作品交画廊代理。也有来了很多次不买的客户,一年后才开始买画。谢声远说:“卖掉一幅画不难,怎样培养得到真正喜欢画的藏家才难。画廊业者越势利,艺术之神就越不光顾。画廊也是一边做一边学的,钱赚到没赚到是一回事,知识赚到也很满意。”

俞精忠、俞崇杰

从糖果师傅到开画廊

“宣和文物”“大唐艺苑”创办人俞精忠(70岁)出身糖果师傅。他从上海到香港,在“雄鸡”大饭店学艺当糖果师,1970年来新加坡工作,1976年回香港,后举家移民新加坡,开“雄鸡”本地分店,1989年转创办画廊。

“宣和文物”最初在乌节广场营业,后转到亮阁经营多年,一度扩充到六个门面。画廊营业至今近30年,办过400多场展览,累积8000张书画,存于西部一个1450平方英尺面积仓库,挤得仅剩窄道。

照顾生活拮据画家

俞精忠受访时说,最初画廊举行中国画家个展,展后画家一般不把作品带走,换钱回国,现在画家已不肯这样做。“本地市场目前对中国画兴趣不大,中国画家也看不起本地市场,觉得国内市场更大,价位更好。名气好的也不会来。”中国画占库存四分三,包括:钱君陶、刘海粟、唐云、谢稚柳等,他说:“藏品并不很精,能够拍卖的不多”。

画廊1996年起,举行本地画家个展,包括:刘抗、林子平、沈雁、朱庆光、翁锡礼、刘培和等。太太郑月清(70岁)笑说:“那么多年来,他一有钱就买画,看到画没看到房子。”最近市场低迷,俞静忠视为购藏本地作品的大好机会,回购一些画作。尽管这几年本地画涨得相当快,但他认为整体来说还是偏低的。

“宣和文物”招牌有50位国内外艺术家题过字,包括钱君陶。“大唐艺苑”是1992年与日本收藏家土田办大型活动时创办的,本想做手工艺品拍卖,与“宣和文物”平行使用,直到去年才不用。

俞精忠夫妇俩不时会照顾一些生活拮据的画家的起居,比如印度画家M.Suriyamoothy,画家回赠400张裸体素描。媳妇林佩珊(35岁)为家婆为穷艺术家提供物质支援很感动,觉得画廊不仅是一门买卖而已。

zb0603gallery1__Medium.jpg
闪店“歌尚画廊”举办画展时的场面。(受访者提供)

画廊定位为社会企业

俞精忠夫妇三个儿女中,仅小儿子俞崇杰(42岁)有兴趣继承家业。俞崇杰从事海运业15年,三年前一次看完画家May Oon展览后,拨电问妈妈:“自己帮忙家族生意好吗?”后来成立“歌尚画廊”。画廊以当下时髦的闪店(pop-up)概念方式经营,曾在新达新加坡、美年径各营业一年,最新地点将转换到美芝路的Duo,增加新鲜感之外,也希望借新地点吸引新客群。

俞崇杰太太林佩珊也辞掉物流业的工作,加入帮忙,2017年将画廊定位为社会企业,通过展览销售部分捐献给不同的慈善机构,让单亲妈妈等弱势群体受惠。林佩珊的7岁儿子有自闭症,她想开发更多艺术治疗的工作坊,义务推广这方面的认知。她说:“艺术不是上流社会或小圈子的事,可以做更多艺术教育工作,推广艺术鉴赏能力。”

画廊主要代理当代艺术品,办过康雄安、范少华、吴瑞源、朱庆光个展,也与欧洲大使馆合作,举行菲律宾画家Benjiamin F.Cruz、意大利画家Marina Fietta等个展,客群以专业人士为主,从20几岁到40岁不等。去画廊看画实体接触作品,在俞崇杰夫妇看来还是不可取代的体验。

林佩珊认为,尽管画廊属于创业期,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常得面对租金压力,但是工作有社会意义,辛苦归辛苦,日子还是很充实的。她说:“何况,画廊生意凝聚了一家人。这又是美的事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