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应用软件与朋友聊天,在平板电脑上看视频和玩游戏,看着孩子每天投入越来越多时间在数码产品上,身为家长的你有何感想?


去年10月,四名南洋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针对育有7岁至12岁孩子的100名本地家长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3%的家长关注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却只有27%的家长对自己在这方面的监控能力有把握。另外,有69%的家长关注孩子的数码产品用途,却只有27%的家长对自己这方面的监控能力有把握。


网络世界已成孩子们的新乐园,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孩子过多使用数码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会带来不良身心影响,使得家长的监控任务越加重要。媒体通识理事会(Media Literacy Council)成员姚奇儒博士(45岁)说,数码产品若使用恰当,可发挥益处,但它也是容易接触不良内容与居心叵测者的渠道,家长因此得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使用数码产品的正确态度。


负责与需要两大考量


育有四个孩子,姚奇儒以孩子是否懂得负责,以及是否真的有需要,作为孩子可否开始使用数码产品的两大考量。他说,孩子约9岁时,需要上补习班或体育培训,他因为得联系孩子安排交通,开始让他们携带手机。但每次回家,孩子就必须归还手机。他偶尔也会用平板电脑教孩子数学,或给他们看视频,让孩子为他们的体操或网球培训做准备。


“孩子用电脑很大程度是因为功课所需,那大约是他们9岁或10岁的时候。这些情况都是经监控或指导的,也有明确目的。”


姚奇儒分享,他的14岁大女儿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他们会随女儿年龄增长签订不同“合约”,设下使用条规,包括不能在用餐和睡觉时间使用手机。女儿了解他的出发点,也表现出自制能力,包括去年考试期间,主动删除手机上的Instagram社交媒体应用软件三周,以专注应考。


“我起初设定很多条规,她在证明自己有责任心后,我就信赖她多一些,放松规则一些。我和她也有过多次关于使用数码产品的交谈。”


监控孩子使用数码产品


对于监控孩子使用数码产品,姚奇儒建议家长:


一、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数码产品和应用软件已成为孩童与朋友社交的重要平台,如果完全不接触,很可能无意间让孩子被孤立或排斥。家长也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比如在使用数码产品时能否负责任。


二、了解数码产品和网络媒体的可供性,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做隐私设定,探讨是否该使用某些应用软件,甚至如何运用一些应用软件。


三、以身作则,因为孩子从观察父母的行为学到的,比听父母说的还多。他听过孩子埋怨家长不让他们用数码产品,自己却在用餐时使用。家长应该与孩子解释,他们在这条路上是一同前行的。


媒体通识理事会也在其网站分享一套《数码时代育儿手册》,指导父母从六方面着手让孩子在精彩的数码世界里,安全愉快地成长。这六点包括重视网络安全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判断力,灌输孩子终身受益的价值观,寻求界限与自由的平衡点,以及引导孩子将数码产品用作生活工具。


其中,手册建议家长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制定时间计划表,规定孩子什么时候可玩电脑或手机,可以玩多久,可以做或不能做什么(例如浏览YouTube时需要家长在旁监督)。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则可以开家庭会议,与孩子一起制定电脑使用规定和违反规定的后果。这可以让孩子更认同这些规定,而更有责任感(例如做完功课才能玩游戏,且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X分钟。违反规定,后果是X天不能玩游戏)。将这些家规写下来,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当孩子违反规定,父母必须立场一致,坚决执行惩罚。


阅读先于数码产品


有10岁女儿和7岁儿子的林增盈(41岁),限制孩子每天有1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玩手机,周末则可玩一小时。她说,女儿比较懂事,只有她的手机连带数据配套,但每月只限3GB,只能慎用。


她建议家长给孩子接触数码产品前,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是重要学习工具,也是亲子相处的好活动。她分享,女儿爱阅读,没得玩手机时不会埋怨,会自动自发拿起书本阅读。“我的儿子和他的很多同龄朋友一样,不怎么阅读。我认为这和他们从小接触数码产品有关。当我们把手机取走时,他容易激动暴怒,之后抗议无聊没事做。我们因此限制他的使用时间,并尽量坚守。”


林增盈也认为,家长必须时时与孩子的生活接轨,懂得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和接触什么内容。她庆幸,孩子会主动分享网络动态,自己即使对这些儿童游戏或视频没兴趣,也会用心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