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笛谱师生缘

字体大小:

本地知名印度笛演奏家加尼韦诺南桃李满天下,学生当中有不少华族、马来族、洋人等。他把学生们视为一家人,他们也在屠妖节这天,登门与他共度节日。

屠妖节是印度教徒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庆祝光明战胜黑暗。这一天,他们会早起祈祷,然后拜访长辈,和家人朋友聚餐团聚。

今天,本地笛子演奏家陈庆伦(29岁)、音乐治疗师辜愉秀(31岁)和小学生梁睿智(12岁)会登门拜访他们的印度笛老师加尼韦诺南·拉特南(Ghanavenothan Retnam),同老师庆祝屠妖节。

加尼韦诺南是本地知名印度笛演奏家,今年56岁的他桃李满天下,多年来不少华族、马来族、洋人都向他拜师学艺。陈庆伦是他的高徒,2014年陈庆伦在全国印度音乐大赛中夺得印度笛首奖。梁睿智则是陈庆伦的中国笛学生,受老师影响,也学起印度笛。对印度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辜愉秀,则是在去年初完成音乐治疗硕士学位回国后,开始学习印度笛,借印度音乐修身养性。

学印度笛要形神合一

学习印度笛自然会接触印度文化,尤其是古印度神话。

加尼韦诺南自小学习印度传统声乐,但孩童时代的他对黑天(Krishna)的形象和故事很感兴趣,也想学黑天吹笛子,从此与笛子结下不解之缘。他解释说,学习印度笛要求形神合一,音乐与自然息息相关。每次吹奏前与结束演奏的时候,都必须吹一段特定旋律。这就像是跟音乐打声招呼:我要开始了,我要结束了。更形象一点的例子,是印度舞者会在演出前后抚摸地面,对土地表达敬意。

印度笛的基础旋律“raga”对应着日常生活中的九种情绪。加尼韦诺南说,要在对的气氛和环境演奏对应的情绪,此外还有各种与自然万物相关的“raga”。陈庆伦马上兴奋地补充说,有一次演奏“雨”(rain raga)之后,真的就下起雨了。加尼韦诺南接着他的话说,所以他在家里都不敢演奏“蛇”(snake raga)。

这些文化信息让人着迷。

辜愉秀的父母对印度文化特别感兴趣,自小她就随父母参观印度庙,现在他们一家人每年都会到印度旅行一次。她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钢琴系,因为南艺浓厚的华乐氛围,而开始学习中国笛。毕业后她成为音乐老师,接着又前往澳大利亚悉尼修读音乐治疗硕士学位,两年后回国才接触印度笛。

加尼韦诺南笑说,辜愉秀来拜师时竟穿着印度传统纱丽,大家十分惊讶。他称赞辜愉秀底子好,学习很快,不到两年,就已经是班里的支柱了。

辜愉秀认为印度笛音色醇厚,让人感到平静,契合她的个性。虽然印度笛可以用作音乐治疗工具,但目前她只是自娱自乐,放松心情,工作时她主要用的还是吉他和钢琴。

加尼韦诺南说,有些人向他学习印度笛,会把音乐当成瑜伽,当作禅修。

每个学生送一支印度笛

独身的加尼韦诺南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像一家人。每次收到新学生,他都会赠送对方一支印度笛。“对我来说学生比任何奖项还重要,看见他们演奏时全情投入,我就很满足了。我送给他们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笛子,就是音乐。为什么?因为我小时候很穷,我家有九个兄弟姐妹,根本没钱买笛子,当时我的老师甚至不收学费,对他来说,学好音乐为先。”

提起恩师,加尼韦诺南怀念起以前的日子,他笑说,每天起床,不练笛子就不能吃早餐。

加尼韦诺南继承了前人,他的学生也把精神传承下去。陈庆伦目前在北京修读博士学位,研究印度笛与中国笛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陈庆伦在本地也有不少学生,梁睿智也在他影响下接触印度笛。梁睿智已经报读新加坡艺术学院,立志要以中国笛为业,刚开始学习印度笛的他也准备参加后年的全国印度音乐大赛。

梁睿智说:“朋友们都不知道我在学印度笛,他们只知道我在华乐团吹笛子。其实我最早学的是柳琴,后来才转学笛子。我会参加下一轮街头表演面试,希望能到克拉码头等地方做街头演出。”

梁睿智一家人对艺术充满热忱,父亲是个自学成才的木匠,母亲学陶艺学杂耍,大姐在南艺修读芭蕾舞,二姐在新加坡艺术学院学习视觉艺术。

对梁睿智而言,中国笛节奏比较快,比较热闹,印度笛色调更暖,音乐更平静。

在加尼韦诺南眼中,学生就是学生,无所谓肤色种族。陈庆伦说这就是新加坡的独特之处,各文化交融,学习印度笛不是肤浅地学习几个简单曲调,而是深入了解、体会其中文化。有缘向加尼韦诺南学习,陈庆伦、辜愉秀和梁睿智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