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作家张曦娜受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文学创作暨驻校作家计划邀请,本学期在南大担任驻校作家,开班授课。
张曦娜是本地知名作家,也是《联合早报》副刊高级执行级记者。
张曦娜受访时说:“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我读了她的《车诺比的悲鸣》久久难于忘怀,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展现了非虚构文学的魅力,我自己半辈子任职记者,前两年知道她获奖,真有几分莫名的,对同行、同道与有荣焉的兴奋感。”
作为一名写小说的记者,她觉得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有极其微妙的关系。她说:“小说很多时候取材于现实,但人间万象有时候又比小说曲折,所以,在驻校期间,我乐意和同学们分享‘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也包括采访。”
将引导学生阅读
至于创作能不能教,张曦娜认为,有些部分能,有些不能:能教的是写作技巧、说故事的方式,不能教的是对生活的敏感、对人生的体会。
对她来说,视野来自阅读。她说,大多数作家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甚至人生境界都来自阅读。这次担任驻校作家,她希望能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也分享她的阅读经验。
她说:“有机会专注的投入阅读与写作一段日子,并与年轻学子分享,感觉很美好。”
张曦娜十七八岁开始写小说,最初在《南洋商报》的《小说天地》发表,接着频频获得文学奖项。她曾两次夺得金狮奖小说组第一名和两次第二名,也曾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佳作奖,并凭小说集《变调》和报告文学《大姑速写》两次获得全国书籍奖。
张曦娜也是东南亚文学奖与新华文学奖得主。
驻校作家计划是南大与国家艺术理事会合作项目,目前已迎来台湾小说家苏伟贞、李永平,中国小说家苏童,香港小说家韩丽珠,以及本地作家英培安、谢裕民与黄凯德。
南大中文系主任游俊豪副教授受访时说,中文系向来重视现当代文学,研究与创作相辅相成。2015年开设的创作副修,加上驻校作家计划,现已发展出规模,希望未来能更多地参与本地文坛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