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书选系列对谈会第二场活动上星期六(8日)在纪伊国屋书店举行,绘本作家阿果与学者衣若芬对谈“说好的,画里相逢——当图像遇见文字”。


阿果《说好的,重逢有期》与衣若芬《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入选“早报书选2016”。


阿果本名李高丰,义安理工学院人文科讲师。衣若芬则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与图像艺术、题画文学、苏轼研究、东亚汉文学与文化交流、亚洲视觉文化与美术,今年2月底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谈了三讲“文图学”专题。


两位作家在座谈会上紧扣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阿果说,有人担心面簿和Instagram的崛起会影响年轻人的创作,使得他们不习惯阅读和写长篇大论的文章,但他现在担心的是年轻人甚至连复杂的图像也懒得看,只钟情于“速食”表情包。


他指出,台湾人爱用手机短信软件Line,有一群年轻人以设计Line的表情图像为全职工作。然而,他质疑这类“速食”表情图像的养分有多少,能滋养年轻人到什么程度。


“那些不是不好,但我们要思考一下,文字和图画接下来的发展是什么。我很高兴新加坡、台湾、日本还是有人坚持绘本创作,一结合图文,二它的图是值得我们慢慢去看的。因此,我们在文字、绘本创作还是要多下点功夫,把相对不那么速食的东西传给年轻朋友,让他们知道图像与文字的沟通不一定只能有速食。”


他说,图与文之间的其中一种关系是反差或对比,用得好,会刺激读者思考,这就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提高绘本阅读的层次。


绘本比纯文字更能打动人心


衣若芬认为,绘本比纯文字书写更能打动人心,因为我们根据视觉认识这个世界,而绘本的直观性比文字更强,即使看不懂文字,也可以透过彩图猜测部分内容。


“先不讲图像本身有很多丰富的意义,如果只讲直观的图像,一幅画或一张照片,它的叙述力量也许会超过文字,但我们不要粗浅地做这样的比较,而是希望大家在看绘本的时候,能再透过图像产生联想,再看文字……我们的想象力基于图像,超越图像,甚至超越作者的文字,这个部分是我们所说的看图的时代,或图像转向的时代。”


她举例说,出版《南洋风华》后,有朋友反映,书的内容有趣,但希望她用更简单的方式让人知道到底在写什么,于是她就和学生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设计“南洋风华十景图”的海报,把在书中提到的十多个场景和十多位代表人物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用在地风景的图像告诉读者,从晚清到90年代,新加坡有哪些重要的地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南洋风华》的内容很复杂,没关系,看看十景图,从图像里去了解,这就是我们说的图像遇见文字,图像的力量很强大。”


不过,她同时强调,文字的力量与图像不同,需要教养和训练,不懂得文字的人,多少有些欠缺,我们还是得关注和强调语文教育,看了图像后如果还能看文字,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想象力开发后,将有很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