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学小辞典 7. 废名的马来亚文艺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1934年3月1日,一名以“废名”为笔名的作家,在《南洋商报·狮声》发表一篇短论,名为《地方作家谈》。文中,作者推荐14位作家,把他们定位在“马来亚地方文艺作家”之外,更表述自己对马来亚文艺的见解:“我们不应该盲目地重视以上海为文坛中心的中国文艺作家,我们应该推崇马来亚的地方作家。”作者定位马来亚文艺作家为:“居留或侨生于马来亚的作家们所生产的文艺”。这或是早期较为明确对新马在地作家的定义。


“废名”此举引起反弹,同月的16日,《狮声》便有反驳文章《显微镜下废名先生的理论的细察》出现,之后引发一场十多名作家参与,维持两个多月的“地方作家问题”论争。这是第一次出现“马来亚地方文艺”的名词,也是以“马来亚”而非“南洋”对华文文学的概念在地文学的思考。


这位引起论争的“废名”便是丘士珍(1905-1993),原名丘天,又名家珍,笔名废名,福建龙岩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冷落》(短篇)、《复仇》(中篇)等。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