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点新华文学…… 1929年,新加坡《叻报》有了新的文艺副刊《椰林》,由陈炼青创办。在多部文学史书中提到,《椰林》为最早提出“南洋色彩”概念的文艺副刊,同时有个具体目标:即以“创造南洋文化”的口号推广南洋文艺。《椰林》后来也成为具南洋色彩作品的重要发表平台。 陈炼青190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1921年随父亲移居新加坡。隔年,他在华侨中学补习班学习,之后转读英校,最后辍学自修。虽然学习之路不算顺遂,但并不阻止陈炼青走向文艺之路。1928年,陈炼青加入新加坡《叻报》,先是与友人合办《晓天》周刊,后致力于《椰林》的编纂。 陈炼青在编辑《椰林》之后,立即宣布要废除“剪稿”的模式,试图一改其他报章只转贴文章的做法。陈炼青拒绝“植入”他报文章的做法在当时是一项突破,也让《椰林》成了当时新马文坛第一份废除剪稿的文艺副刊。 在新华文学史的意义上,《椰林》的重要贡献更多展现在对“南洋色彩”文学作品的推动。陈炼青认为,文艺副刊要以新马的作家为主,特别强调作家需要写出“提倡南洋文化和反映南洋生活”的作品。因此,他作为编辑的要求是:“所登文字,一律以提倡南洋文化为标准。如有文艺创作,也一笔以描写南洋生活和景物为限。” 陈炼青在《南洋的文艺批评》中强调,中国及新马华人之间的不同,他表示华侨南来之后,经历几个世纪与他族居住的环境,加上在地文化的影响,文艺创作上自然与中国文学不尽相同,他强调:“文艺原是表现人生和创造人生,受其影响,当然不言可喻。所以,南洋因环境的特殊,有另辟蹊径,建树南洋文学的必要。”陈炼青的立场坚定,在《椰林》大力鼓励南洋文艺作品,并给予在地作者一个发表的平台,为新华文学后来的在地写作走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