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之微,《滚石》缔造了历史,还开创了乐坛新风。鲍勃·迪伦更从民谣歌手变成摇滚与流行音乐偶像,也从强大的“英伦入侵”歌声中,成功树立起美国摇滚乐的新锐大旗,对后世影响深远巨大。 手机、电脑的时代,机械代劳,手稿将成为历史文物。手稿时代,作家诗人的断简残篇,对于某些收藏家来说,是名家墨宝,价值连城。怎样昂贵、破旧、脏乱,都会有人高价买下,视如拱宝。 小文要介绍的一件歌稿《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以下简称 《滚石》),是出自诺贝尓文学奖新科得主、美国著名歌手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之手,4张普通信纸,卖了200万美元(约277万新币),每张约值50多万元。可说是“帝王级”天价歌稿。 查诸之前记录,同样歌稿,只英国的披头四之一的约翰·连侬(John Lennon)所写的《生命中的某一天》(A Day in the Life),当年也以120万美元(约165万新币),落槌成交。 这可是鲍勃·迪伦得奖前3年的事,那么,买下手稿的金主,如今是加倍大发而特发,而且肯定形成市场效应,有人再上门寻手稿。多少不计,好坏照收。专卖歌稿,一条发财路,岂不胜过诺奖奖金千万倍。 天价歌稿,是以铅笔写在华盛顿州罗杰·史密斯旅馆(Roger Smith Hotel)的信笺上,鲍勃·迪伦本人多才多艺,除了写诗、唱歌、作曲,也喜欢在稿纸上随意涂改画画,尤其在文思枯竭的时刻。 因此,手稿内容杂乱,所写是歌词和注解,连与内容无关的石头、帽子、小鸟、小孩和一只鹿角怪也入画。笔墨纵横,满纸荒唐,无法尽读。 如此说来,是完全不起眼了!可那是1965年问世的名曲《滚石》的最初面貌。属于想什么就写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原创性作品。拍卖公司是苏富比(Sotheby's),底价是100万至200万美元。结果为一无名氏铁粉乐迷举牌标得,创造了历史。 当时鲍勃·迪伦刚从英国旅游回美,旅途漫长,舟车劳顿,他在下榻的旅馆房间,写了一首长诗,下笔时,心情极差。因此采用滚石的意象入诗。之后编曲,“乱石冲撞”,不只一次易稿(可惜没有全部存底,否则可成一本研究专书)。 几经周折,最终歌曲收入即将发布的专辑《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里,采用的是热力四射的摇滚方式。也首次即兴创作了这张唱片中广为人知的管风琴复段。 起先,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认为歌曲太长,民谣加入电子,也格格不入(他的曲风,经常被批的致命伤,现在却被许为是“开风气之先”),因此不愿发行。 事情的转机是:一个月后,歌曲副本无意泄露到一个专门播放流行新音乐的俱乐部,听众中富有影响力的几位电台DJ,合力促成了这首歌作为单曲发行。 可贵的是:一歌之微,《滚石》缔造了历史,还开创了乐坛新风。鲍勃·迪伦更从民谣歌手变成摇滚与流行音乐偶像,也从强大的“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歌声中,成功树立起美国摇滚乐的新锐大旗,对后世影响深远巨大。当时,他只有24岁。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