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那些年的鞭炮声

字体大小:

客船钟声

步入乐龄阶段,我开始思春了。别误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思想起的是过往的许多春节,由于跨越花甲之龄,习惯了回望过去,每逢农历新年,半个世纪度过的五六十个佳节,那些惬意的记忆碎片,点点滴滴都上心头。

记忆中最精彩的新春,当属1960年代的童年,那是鞭炮未禁的时代,住在最具浓郁社区精神的甘榜,从除夕的前几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日夜不停的劈里啪啦爆竹声,催热节日的喜庆气氛,点燃了过节的亢奋心情,不论大人小孩,都沉浸在一种密集的“过节状态”中。

回眸烟波飘渺的古早年代,生活物资虽然匮乏,人心倒也容易满足,因为生活需求少而简单,“幸福感”的门槛,相对于今日要低得多,华人新年有新衣新鞋,平日难得品尝的鸡鸭和鱼虾,佳节期间也上桌了,还有压岁钱可拿,而花样百出的鞭炮和烟火,那肯定是最佳娱乐了。这些“一年一次”的“好康”,是那个年代小孩们最大的期待,反观当今儿童的“幸福门槛“,都被丰厚的物质与太多的选择给垫高了。

放鞭炮可说是当年的新年特备节目,大人小孩各有所好,那些公司行号和有钱人家,更是选择开年前后的良辰吉时,竞相高挂长长的鞭炮串,由楼上垂挂到地面,将对来年的寄望,向老天爷作出最高分贝的祈求。鞭炮阵仗的势头,隐隐有“比拼”的味道。

今昔对比,“过年”的气息大大不同,我总是固执地认为,那些琳琅满目的应节食品,新年歌曲,还有各种节庆活动,在其他大节上各有千秋,唯独“放鞭炮”是最大的独家特色,春节不仅关乎肠胃和眼耳,那一股淡淡的爆竹硝烟味,才是真正的“年味”。大年初一早起,一夜爆竹声留下的红纸屑铺满地,浓浓的年味既能嗅到,也映入眼帘,多年以后,仍足以填饱所有思春的渴望。

70年代初开始,在消除火灾隐患的禁令中,鞭炮声和硝烟味,顿成农历新年的往事,40年后,当年的儿童皆鬓发星星,鞭炮往事变成童年的故事,以及一起走过那个年代者的思春素材。那些年的鞭炮声,是青春岁月永不褪色的图腾。(传自上海)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