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亮:创作的正能量

字体大小: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的消息传出,正在为戏剧盒重排一个关于年轻人自杀的戏的导演R感叹地说:“以后能不能排正能量的戏?我不知道我的心能撑多久?”

这是R第三次排《莎莎》这个戏。主角莎莎自杀的理由和林奕含不一样,但是,不管是什么理由,这样的题材处理起来不容易。要进入当事者受创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创作人员都要有思想准备,也需要有适当的心理建设。除此之外,创作者还要问,观众看戏后,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和信息呢?

在NETFLIX热播的一个关于少女受性侵而自杀的电视剧《13 Reasons Why 汉娜的遗言原声带》,也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专家认为,年轻人会因为看了这样的电视剧,更会想到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但是,其中一个编剧则说,他年轻时,也有轻生的念头,可是因为记起一个女子细腻的描绘自杀的过程,编剧才放弃了念头。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曾被指责让当时的年轻人跟风自杀。但是,如果真的因为一部电视剧,或一个艺术作品而引起了类似行为,创作者是否该负起引起事件的责任呢?因为常常创作议题的作品,而作品都是面向大众,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无法控制大众如何接收和理解作品。

在创作的过程,当议题有争论性,挖掘越深,就可能碰触了一些非常敏感的部分,也可能反映人性的复杂和黑暗面向。作品被呈现之后,可能会触发很多的反应:有理性的,也有情感的触动,或些许的不安,甚至是莫名的愤怒。观众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想法来解读和接收你的作品,甚至会认为作品促使他们做出一些举动或行为。可能这都不是我的意图,但是作为创作者,在道义上,我还是得面对和承担作品是可能被误读的。这是创作者应该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在《一念无明》电影的映后讨论,有观众希望导演可以拍续集,让观众看患躁郁症的人如何能走出困境,让大家感觉到希望。导演说,他创作电影的目的是要提问题,让观众思考,希望个体或群体一起寻找答案。

创作者应该在作品里提供希望吗?见仁见智。但是,我觉得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希望,一种正能量。因为每个用心的创作都是一个叩问,对社会,对生命最真诚的叩问。如果对未来没有希望,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精神和感情来创作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