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其所见“我最讨厌别人问我是不是已准备好了!”在地铁车厢里,坐在我右边的女生对身旁的同学抱怨道。我在心里不免嘀咕:恐怕这样的问题在往后的日子里还是会常遇到的。那天下午,我须要做一份口头报告。同事G见我一早已在办公室忙着,劈头就问:“你准备好了吗?”我无奈地摇头,声称时间太急迫了,还有很多资料来不及参考,只好提前到公司赶工恶补。G拍了我的肩头,予以鼓励:“你可以的。每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永远都还没做好准备,或是准备得还不足够。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喔!”小时候,常听长辈说,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可是,我还没准备好,就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期跨越到多愁善感的青春期,然后戏剧性地像穿越时空一样,遽然就步入危机四伏的中年期了。一位朋友曾感叹她还没做好准备,就已成为一个幼儿的母亲了。老友K自去年被诊断出患有甲状腺疾病,每隔几个月须抽血做检查。当我询问血液检查结果,K总是推说她最怕打针抽血,而且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于是只能一再地拖延验血的日期。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科学类脑力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每一季我都追看。选手进行挑战项目之前,主持人蒋昌建惯常这么问:准备好了没有?我就想说,即使选手回答他们还没准备好,难道就可以不上场应战吗?台湾著名绘画家几米在《故事的开始》一书中分享他创作绘本的历程与背后的故事。其中,几米早先已画了很多组有关地下铁的图,可是他找不到一个动机,能让故事中的主角“不断穿梭在想象的地下铁,而又活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过了许久,有一天几米的脑海中突然浮现“盲”这个概念,因而造就了《地下铁》的契机。几米在书中指出:“原来我并没真正遗忘这个故事,只是将它潜入脑海层,秘密运作,直到某个奇妙的时刻到来,它浮出海面,告诉我说,来吧,我准备好了。”我认为,纵使什么事都不去做,什么事都不去想,只是安静、耐心地等待,让一切沉淀下来,未尝不是一种看不见的准备?台湾作家杨照在写给女儿的书《我想遇见你的人生》,首篇文章《为生命做好准备》指出:“人的生命有什么没什么,往往不是取决于我们去了哪里、看了什么,而在于去到看到时,我们的内在感官与记忆有多少准备。”“准备好了没有?”这个问题其实更像是一种反躬自省,而确然的回答是给自己打一支强而有力的定心剂,并为自己曾经投注的心力给予肯定与激励。我们从来不知道,埋在心田最深的土壤里的种子,需要多少准备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枯黄的落叶可曾为离开栖身的树枝做好准备,或只是顺应自然,潇洒地如长了翅膀一样随风飘散。不是说,每个人把时间花在哪里都是看得到的吗?当人生向我们投了曲线球,每个人的立即反应是设法一棒击中它,没有余暇去揣测其中的原由。事后回想,那球若打得漂亮,击出一个全垒打,也就应答了这个问题:你准备好了吗?笔心什么事都不去做,只是安静、耐心地等待,让一切沉淀下来,未尝不是一种看不见的准备? ——怡心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