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威:恕乏价催

字体大小:

前一阵子受年轻人所托,在一张喜帖付印前“检查”其中文版有无错字,竟差点看走了眼。

事缘设婚宴的酒家提供繁体字“标准”格式,年轻人喜欢繁体字的“古早味”欣然采用。原以为只须加上一对新人和其家长姓名、宴会的日子时间,其他的当没问题。

大略看时似无问题。付印前再细心审一遍,居然审出两个错处:其一是今年农历有闰月,帖上出现的是“闰”不是“閏”——制帖者忘了将“闰”转繁体;其二是帖中有“恕乏價催”语句,用广东话将它念出,忽感不对劲。

眼前显现儿时看爸爸写请柬,邀请亲友赴爷爷70岁寿宴情景。我对上述语句感到好奇,问爸爸是什么意思,他说那是客套话:请收帖者恕我们不会依照古例在宴会前派人去催他们。小童也觉得这四个字用广东话读起来好笑,因为“恕乏”就像……

我记起第三个字念“gai”,不可能是念“ga”的“價”。然则原本用的,莫非是“价”?翻字典一看,果有古字“价”(华语读音为jiè),意思是“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不同于“價”的简体“价”(华语读音为jià)。阿伯因而更正了酒家的标准格式,用“恕乏价催”。

想起我这辈人在上世纪60年代读小学时用繁体,假如将“佈景”写成“布景”,“採摘”写成“采摘”……定会被老师打叉。到了70年代上中学,开始接触简体,并不是有系统地学,而是看到有些老师、学长用,便依样画葫芦。那时开始用一些非“规范”的简体字,如鸡蛋写“鸡旦”,舞蹈写“午蹈”,竟成为习惯。直到90年代初开始为《联合早报》写稿后,自觉要“提升”,以标准简体字手册来个大整顿,方解决了问题。此后一直用规范简体字,久而久之看惯用惯,见到一些字一时甚至想不起它们繁体的前身。

在普遍用简体字的环境里要“复古”用繁体字得非常小心。例如“干”和“价”一样古已有之,今作为“乾”和“幹”的简体,在“天干地支”、“干戈四起”里却仍保持“原貌”,假如我们写“天乾地支”、“乾戈四起”便会闹笑话。

如有疑问赶紧查字典,恕乏价催!

笔心:此后一直用规范简体字,久而久之看惯用惯,见到一些字一时甚至想不起它们繁体的前身。——虎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