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果:不失浮萍之轻盈

字体大小:

人文在人工智能时代真会消亡吗?我们还是少说话,多做事吧!不放弃手作,就等同不放弃人创作的天赋,才是把握住人存在的价值与精神。

写稿的前一天,老母亲从巴刹回来,指着我挂在衣橱旁的插画布袋说,刚在菜市场看到有人贩售类似的袋子,印着线条简单的猫头图样,要价18元。“一个猫头这么值钱?”她跟着追问我的布袋卖多少?还补上一句:还是你的“尪公”画得复杂一些。我想那是母亲对我作品的认可。

“尪公”,方言发音ang gong。这么些日子,母亲早已逐渐习惯我每天在家画“尪公囝册”(儿童图画书)的工作方式。我是作者,不是作家;我是画工,不是画家。我还够不上“家”的称号,或许连画师都不是,所以别把我称作插画师,我是实实在在创作插画的工作者。在母亲眼中,我只是在画“尪公”,我也乐于创作自娱娱人的“尪公”。

应老友之邀,参与了一场面向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新文明之探讨的座谈会。课题之宏大,颇令人咋舌。座谈会只在网络直播,不对外开放,与会者均为受邀宾客,多来自中国。说实话,对于此类探讨未来趋势的议题,我毫无研究,友人希望我以画插画的经验,分享艺术创作在未来的可能,然我还是觉得范围太泛太虚太不着边际了。

我并非专家学者,没有堂皇渊博的著作论述,我也不是高瞻远瞩的thinker(思考者),顶多是个maker(创作者),乐于一整天不发一语,专注创作水彩画,用时间来慢慢描绘美好的风景。不久前偶然接触了日本铁工艺术家铃木祥太的作品,叹为观止。冰冷坚硬的金属,经他多道工序裁剪敲打烧制,竟化作几可乱真的红叶、樱花、雏菊、蒲公英,细致得连每一片花瓣的纹理都吐露温度。

这个世界不是光靠想和说来诠释的。就算要说,也请至少言之有物。若上苍赋予你好口才,就请多用来说实话、真话、人话,有根有据的话,切勿兜兜转转,天花乱坠地搬弄一堆空话、大话、鬼话,不知所云的话。但偏偏这又是个崇尚空大话来包装及炒作的时代,多少人光靠张嘴就可自成媒体,早把责任晾一旁,唯恐语不惊人死不休。若皇帝根本衣不蔽体,那为何硬要吹捧成天上有地下无的新衣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都在坚持未来人文必将消亡,甚至抱持着科幻小说一般狂想的念头,虚构着后人类新物种时代的降临。我这小小的maker,当时还在努力弄清楚人文消亡是何概念,会不会又是一件看不到、摸不着的皇帝新衣,唯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方可侃侃而谈的浮华与绚丽?忽然某个江湖地位颇高的艺术评论家,调侃了当今信息科技龙头几句玩笑话,大家哄堂陪笑,我却不知有何好笑,只是忽然想起前阵子前学生提起的 “同温层” 概念。这一群人其实都只是在各自的同温层里,各取所需罢了,然谁不都是这样呢?

伴着他们云里雾里的话语,我早把自己抽离,心里不觉地更是眷恋铃木祥太的铜铁雕塑。铃木示范铁片樱木枝叶的锻造过程,全程认真投入,不着一语,尽得风流。我忽而又想起碧山-宏茂桥公园水池那一大片的凤眼蓝花海,若由铃木动手打造,应也不失浮萍之轻盈。我最怕不绝于耳的聒噪,更怕空洞浮夸的言辞,与其浪费生命听一席空话,宁愿躲起来继续画“尪公”,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双手。人若不实实在在用心用手创作,根本不必等到人工智能来颠覆,早就废了。

人文在人工智能时代真会消亡吗?我们还是少说话,多做事吧!不放弃手作,就等同不放弃人创作的天赋,才是把握住人存在的价值与精神。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