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记号



本地写作人


曾经的路,曾经的梦。岁月一点一滴慢慢沉淀,记下了我们的青春故事。


白云岗,是南洋初级学院的别称。1978年成立以来,南初就一直鼓励学生参与文艺写作,营造出浓郁的写作风气,让南初迅速成为新加坡华文文坛培育新秀的摇篮之一。当年许多参赛者和校友往后投身文教事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作者当年参与其中,今天回首白云岗,将那两年多姿多彩的学院生活付诸笔端,一抒怀念之情。


1978年,我进入刚成立的南洋初级学院就读。当时院长和副院长分别为谢坤福和颜振裕,前者具华小中文基础,后者是华校生;中文部主任廖为祥老师则是写作人,笔名廖青。在正副院长的支持和廖老师的大力推动下,南初一开始就营造出浓郁的写作风气。翌年,余平光、陈明菊、庄声涛、蒋民德、陆玉欢等在中华文化领域学有专长的老师加入教学团队,南初的文化底蕴更为厚实。


南初首年,校园的兴建工程尚未竣工,借用维礼中学校舍上课,次年迁入自家校园。南初校舍建在小山坡上,原有建筑物古色古香,四周一片空旷,远远望去,仿佛白云环绕的小山岗,不知道哪位师友神来之笔,最先为南初取了一个雅名:白云岗,从此南初有了别称。


理科同学创办《棕榈》


1978年年中,我们14名高一理科同学,提出了创办一个具有南初色彩的纯文艺刊物的想法。这个建议获得院方支持,同学们便成立文艺出版组,召开大会,同时招收到7位文科会员,22位文理科同学组成《棕榈》编委会。


编委会成立后,大家分头筹备出版工作,如张贴征稿启事,招徕广告,找印务公司。有些同学原先对刊物能否出版抱有怀疑。然而,干劲冲天的编委们在主编吴丁发的领导下,一锄一锄地对“棕榈苑”的土壤进行松土、浇水、施肥,大家从最初的质疑变成后来对成果的期待。


3月底,《棕榈》创刊号面世了,除了老师的特稿外,55位同学参加耕耘。这时,南初的艺文活动开始受到各方关注。


两年七个学生作品专号


南初首两年在报刊杂志推出七个学生作品专号,这在当时所有七所初级学院中是可观的成绩,而前几个专号的推手都是廖老师。


《南洋商报·学府春秋》主编谢克与南初的结缘最深,他经常会主动约年轻作者出来喝咖啡聊天,鼓励大家积极创作,所以南初专号在他所编的版位上也出现得比较多。


1978年8月19日,《学府春秋》推出南初文艺作品专号。这是南初学生习作第一次整体呈现给读者。10月21日,《展望》杂志第10卷第9期也推出南初专号。1979年5月,《学生文艺》第4期推出南初诗歌专号。11月15日,《学府春秋》也推出南初诗歌专号。同年8月,我们从每学段一期的《棕榈壁报》中,甄选出部分同学的散文给《星洲日报·新园林》主编组成特辑,该特辑在9月1日推出。


那两年中,《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先后推出南初中文第二语文作品专辑,让英文源流学生也有发表习作的机会。


文科同学创办《南初文丛》


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刊物,14位以文科同学为主的文艺同好随即组成编委会,筹划另一本刊物的出版。此时我已转入文科,也是这个编委会的一分子。


这本刊物的出版意念是延续大家对《棕榈》的炽热情绪,但在选稿准则上与《棕榈》不同:新刊物的稿件来自几个南初专号和散见于报刊的作品,少了征稿步骤,多了搜集程序。


此外,幸得南初建校委员会委员高秋垣赞助出版经费,所以编委会也无需招徕广告。


第二本刊物列为《南初文丛》,与《棕榈》一样,每年出版一期,不同的是它每期都有一个书名,文丛一《不灭的星辰》取自陈慧敏的小说篇名,文丛二《南初儿女》取自张有铄的诗题,赋有正面意义与充沛情感。这两本文丛的封面题字都出自张有铄苍劲的书法。


陈崇兴和我分任《不灭的星辰》正副主编,《棕榈》问世的短短五个月后,它也顺利诞生了,总共收录五六十篇作品。


文学戏剧辩论学会


开展多项活动


南初文学戏剧辩论学会成立于1978年1月25日,当时顾问是曾鹏鲲老师,学会举办华语班际辩论会,我所代表的理科队伍当时获得亚军。


学会文学组在1979年12月4日举办学生诗歌座谈会,大家热烈探讨学生诗歌的发展动向。座谈会后,我把内容整理后,发表在《学府春秋》。


为了鼓励中学生从事文艺创作,学会在1979年8月29日主办第一届全国中学华文现场写作比赛。公教中学15岁学生梁文福获得第二名。此外,戏剧组在8月11日的南初“文化之夜”呈献哑剧《驼子回门》,辩论组则主办1979年度华语班际演讲比赛。


1980年8月12日,学会主办第二届全国赛,首三名得奖者都是中四理科生,他们是南洋女中的陈乃菁(台湾)、东林工艺中学的李凤婷(马来西亚)、公教中学的梁文福。从他们所属国家地区看来,这项全国赛也像一场国际赛。


无论是主办全国赛或参加全国赛,都让南初迅速成为新加坡华文文坛培育新秀的摇篮,许多参赛者和校友毕业后继续深造,而后投身于文教事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虽然流金岁月已经过去将近40年,但回首白云岗,那两年的学院生活是多姿多彩,焕发无限生命力,且值得永远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