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台
莫美颜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富有客家人语言特色,流行于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本地客家人爱聚集在美芝路沿海一带对唱山歌。当时的新马红歌星巫美玲灌录的一张客语歌曲唱片《发大财》更红遍新马。
“爱唱山歌就来哟,
听了山歌你就发大财,
荷包有钱爱记得,
夜花园里有好人才。
夜花园里鲜花开哟,
鲜花开放崖等郎来,
郎是有心妹有意,
你有守信尽管来哟”
看着写着《发大财》歌词的歌纸,巫美玲不假思索,低声唱起这首上世纪60年代红遍新马的客家山歌,歌声美妙动听。
巫美玲是五六十年代新马红歌星。她出生于吉隆坡,原名巫淑玲,是客家人,除客家话,还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和粤语。
在文史工作者陈波生引线下,笔者拜访了这位目前在疗养院养老的歌坛宿将。巫美玲虽已年届87,但思路仍然清晰敏锐,对当年灌录唱片《发大财》一事记忆犹新。
她说:“那是我唯一一张客语歌曲唱片,78转的,灌录唱片的是马标唱片老板蓝义发的意思,他也是客家人。”
20岁出道,巫美玲灌录过不少唱片,第一张是上官流云作曲填词的《午夜香吻》,其他代表作还有《别在星期天》《多少柔情多少泪》《爸爸爱妈妈》等等。
一名不愿具名熟悉客家山歌的前辈回忆,《发大财》是当年一首红极一时的客语流行歌曲,自唱片出街后,大街小巷都有人哼唱,即使不是客家人也能哼上一两句,不仅新年唱,平日也唱。《发大财》也红到彼岸的南马。据说,每当电台播放这首歌曲时,邻里就有人把收音机的音量调高,跟着大人小孩就会随着歌曲哼唱起来。
有资料显示,《发大财》灌录于1964年,不过前辈推测该唱片灌录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
他说:“四五十年代是粗纹,即78转唱片盛行的年代,60年代初已是密纹,即45或33转唱片的时代,《发大财》是一张78转唱片,灌录年代应该不会迟于60年代初。”
《发大财》歌词大致以七言(衬字不算)四句客家山歌形式谱写,以爵士乐队伴奏,具有流行歌曲意味。
巫美玲说,那时她已从大世界的夜花园歌台,转到北京酒楼驻唱,来听歌的多数是做生意的韩国人、日本人或泰国人,但偶尔也有人点唱《发大财》。
《发大财》的走红似乎只是昙花一现,之后本地流行歌坛再没出现第二张客语歌曲唱片,倒是马来西亚仍有人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唱客语歌曲,他们也灌录唱片,著名歌手有张少林和已故的邱清云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是民歌中的一支。
客家人多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各省山区地带,他们不分男女终日在田野山岭间劳作。山区工作辛劳,男女长期在一起工作,难免随心所欲哼唱几句来抒发情感,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加上山歌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较易被一般男女所接受。据知,在客家社会里,男女都受旧礼教束缚,平常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他们到了山间就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客家山歌就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流传开来,本地也一样,相信蓝义发会发行《发大财》,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客家人唱山歌的潮流不无关系。
借唱山歌吃女人豆腐
当年的维多利亚街及密驼路一带是客家人聚居处,他们在那里经营藤器家具制作、洋服水货、制鞋等家庭手工业。附近的美芝路(即前郑古悦巴士公司总站附近的海堤),因为近海(当时尚未填海),与客家祖乡一样,具有开阔的自然环境,很自然地成了客家男女对唱的好地方。大约50年代末客家山歌会地点转移到加冷河畔(靠近独立桥),大概60年代初当时的快乐世界(后改名繁华世界)内的体育馆还主办过客家山歌比赛,不过却遭《南洋商报》批评为低俗活动。此外,当时客家人聚居的德光岛也流行唱山歌。
据知,客家山歌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性质,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方或女方互相以山歌讥讽对方,如果对方没反应就更放任。
又客家山歌几乎都是七言四句。为了在短短的28个字中表达完整的意思,便大量采用谐音和双关语,尤其涉及感情、色情或讽刺等内容时,往往得借用同音字或隐喻字来表达。
比如:
榄树开花花揽花 阿哥榄(揽)上妹榄(揽)下
牵起衫尾等哥榄(揽) 等哥一榄(揽)就回家
那年头参加山歌会的客家人多数是普通劳苦大众或初来乍到的过番客,他们的文化修养一般不高,往往借唱歌吃女人的豆腐,所以才会遭到唾弃,甚至一度被禁唱。
客家山歌东山再起
销声匿迹了三四十年,客家山歌于2002年在应和会馆的梁肇辉和广播界名人张昭英的发起与推动下东山再起,应和会馆和多家客家会馆的客家歌唱班反应热烈,并登上舞台,迈向艺术殿堂。今年1月10日的第10届客家歌谣观摩会,获得本地13个客属会馆和社团以及新山与台湾的客家公会和客家民谣组织的响应,在牛车水人民剧场成功公演。
客家歌谣观摩会是在传承客家山歌文化的意愿下于2004年诞生,由不同的客属会馆轮流主办,至今共办了10届。跟今年一样,好几届的观摩会都积极邀请中国大陆或台湾客家歌手来新演出。同样的南洋客属总会(客总)80周年庆、茶阳大埔会馆150周年庆,还有应和会馆和丰顺会馆都有在会馆会庆活动时邀请中国大陆或台湾歌手前来表演助兴。
2008年应和会馆、客属陈氏公会还筹集了大约3万元,出版了徐秋菊客家乡亲卡拉OK光碟,收录了14首传统山歌和新山歌,共发行了1000张,发行地点包括中国大陆,是客家山歌的有用教材。
复兴后的客家山歌也唱到长堤彼岸,除在柔佛新山农历二月的古庙游神行宫演出,也在马来西亚全国客家歌乐节登场,在客家歌唱比赛中担任评判或表演。
本地多支客家山歌组合也多次到原乡取经。2011年台湾主办台北首届海外客家歌谣研习班,客总响应了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的号召,组成一支23人队伍参加研习。
这些年来各客属会馆在传承与发扬客家山歌文化方面,的确做出了不少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