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的“嘉庚建筑”

字体大小:

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在闽南创办的教育机构之一。陈嘉庚被认为是厦大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灵魂人物,陈嘉庚时代完成的主体建筑,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和博学楼,习称“嘉庚建筑”,凭借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造工艺,以及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2006年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城靠近华侨中学处有一地铁站被命名为“陈嘉庚”(Tan Kah Kee),以纪念陈嘉庚先生为南洋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一直很想让岛国的学子看看他在家乡留下的建成遗产,了解这位曾穿梭于南洋与闽南,被毛泽东称颂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传奇人物,闽南侨乡行的第一站便是厦门大学。

厦大是陈嘉庚先生在闽南所创办的教育机构之一,至今奉其为“校主”。陈嘉庚时代完成的主体建筑,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和博学楼,习称“嘉庚建筑”,凭借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造工艺,以及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2006年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陈嘉庚亲自督导厦门大学第二期建设时,陈六使先生也集结新马华社力量,于1953年倡办南洋大学,建成的三座华族传统复兴式建筑,包括校门牌坊、行政楼、建校纪念碑,于1998年被新加坡政府列为历史纪念物。

在闽南与南洋,这两所华侨华人所创办的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过不同的历程。厦大校园建设力图延续“嘉庚建筑”文脉,而南大老建筑在继承其校园的南洋理工大学被边缘化,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该如何保护与利用校园内的历史性建筑?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走进厦门大学。

校园选址

创办一所现代型大学需要惊人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中国,以一己之力创办大学,唯陈嘉庚有勇气与魄力做到,因为他坚信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华人的未来。

1874年出生于集美,年仅17岁的陈嘉庚远赴新加坡投奔父亲,艰苦创业致富后,1912年回乡设立集美小学校,后兴办中学等,逐渐认识到福建高等教育的匮乏,从根本上限制了基础教育。军阀混战的年代,他明白依靠政府办学无望,遂于1919年倡议在厦门设立一所私立大学。

建设大学需要用地,陈嘉庚凭着前瞻意识,选择厦门城外的演武场为校址。此地虽荒僻,却是背山面海,土地较为平整。凭借其侨领的影响力,陈嘉庚得到民国政府的支持,先是允诺批给演武场部分土地,1923年再度颁发文告,将厦门港以东大片官地划为厦大校址,同时严禁地界内私人地主借机敲诈校方。

厦大校地的确定,为校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带动厦门港一带的发展,民国市政改革时期,开辟马路连通厦大与老城区。

校园规划

经历集美学村建设,陈嘉庚意识到校园规划的重要性,聘请当时在中国颇负盛名的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为厦门大学进行规划,他曾主持过沪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设计,热衷中国式样的建筑设计。1921年,在呼吁筹办厦门大学的集会上,陈嘉庚展示了墨菲的设计图,然而,他并不认可这个费用高昂、注重形式而忽略功能的设计,决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快速进行校园建设。

陈嘉庚时代完成的厦大建筑,最负盛名的是1920年代建成的群贤楼群,以及1950年代完工的建南楼群与芙蓉楼群。一字型的群贤楼群是厦大最早建成的一组建筑,至今被尊为“祖厝”,包括正中的群贤楼、两侧的集美楼、映雪楼、同安楼、囊萤楼,形成“一主四从”的格局,其东侧的建南楼群沿袭这一格局,沿乌空园以半月形布置五栋楼,包括居中的建安楼,两侧的南光、南安、成智楼、成义楼。建南楼群北侧分布着芙蓉楼,是围绕水田而建的一组四栋学生宿舍。

厦大早期建筑,近海岸设置,背倚五老峰,临近厦门港,进出港口的船只可以望见宏伟的建筑群,代表着新厦门的形象。

建筑设计

陈嘉庚被认为是厦大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灵魂人物,关注设计布局、材料购置、建造施工等方方面面,不仅亲自下现场督办,身在南洋时,时常以书信指示设计施工,将其个人思想,通过设计师与匠人之手实现。

陈嘉庚建筑平面并不复杂,有设置内廊与外廊两种基本做法。早期映雪楼与囊萤楼以内廊设置,建筑进深大,唯通风采光略逊一筹,后期倾向采用外廊式“五脚基”做法,以其在新加坡的生活经验,说明通风采光等卫生条件对于身心的裨益。

陈嘉庚建筑最引人注目之处,是闽南传统燕尾脊屋顶与西洋式样建筑主体的结合。厦大最早兴建的映雪楼,虽带有华侨建筑特征,有着山花等西洋建筑符号,却没有明显的闽南传统建筑特征。直到兴建群贤楼、集美楼、南安楼时,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来函指示,须增设闽南式大屋顶,冠以起翘的燕尾脊,覆盖蓝绿琉璃瓦,檐下斗拱垂花彩画,以浓郁的色彩,与白色花岗石墙身相辉映。

建造工艺

并非所有陈嘉庚建筑都有闽南式大屋顶,由于陈嘉庚强调就地取材,以节省造价,聘请闽南工匠,组建专门的施工队,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建筑的闽南血统,大学新建筑类型的出现也促进了闽南建筑业的近代化。

闽南地区盛产石料,石造建筑历史悠久,以惠安工匠技艺最高。厦门岛早期亦多石山,厦大校址内存有巨石,陈嘉庚聘请石工,就地开采石料,筛选不同品质的石材,将上等石料用于砌筑墙身,低等的用来铺设地面,注重石料色彩的匹配,砌筑缝的做法。

除了大量使用石材,在芙蓉楼群的建造中,大量使用闽南特有的燕只砖,这种红砖因烧制工艺而留下黑色痕迹,极具特色。在建南楼群的转角隅石处,工匠们尝试燕只砖与石材的不同拼接,趣味横生。

除了建南大礼堂因超大跨度而使用钢架,陈嘉庚建筑屋顶大部分采用木构架,斗拱垂花与石造墙身相结合。大屋顶覆瓦,除了最高等级的使用蓝绿琉璃瓦,其余采用红橙色的“嘉庚瓦”,相传为陈嘉庚所提议,就地取料设厂烧制而成,特殊的构造能与屋顶固锁,适应厦门多台风的气候。

陈嘉庚实现生平所愿,将自己对于闽南现代型大学的理解,在有限的资源下,以独特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这些珍贵的建成遗产,有些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厦门大学不断的扩建中,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再利用,其地位不断被升格强化,建筑形制得到继承与发扬,虽然有时因为传统的包袱,难免拘泥于造型,但连贯的建筑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校园特征。

陈嘉庚实现生平所愿,将自己对于闽南现代型大学的理解,在有限的资源下,以独特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这些珍贵的建成遗产,有些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厦门大学不断的扩建中,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再利用,其地位不断被升格强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