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中学于1935年由法国神父劳爱华成立。


劳神父把公教看成一列双轨火车,中英并重向健全教育奔驰。早年,公教毕业的同学在考获华校高中文凭的同时,也全校一起参与英校剑桥高级文凭的会考,率先开始其双语教育。


2015年3月间,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辞世,《海峡时报》在题为《光彩回忆》的纪念特辑中,刊登一张摄于1955年7月的历史图片,显示当年32岁的李先生,私下到一所学校参观。这所学校,就是奎因街222号的公教中学。


李光耀生前多次阐明,两男一女的三个孩子,都送进华校念书。李家两名男孩显龙和显扬,都到公教完成中学学业。


2015年10月13日,已搬迁到碧山22街的公教中学,则举行创校80周年的庆典。当晚的荣誉嘉宾,是李显龙总理。


中英并重的双轨火车


笔者是1960年养正小六毕业后考进公教的,从中一念到高中毕业,度过六年岁月。平平无奇的一名毕业生,这回受委主编《弦歌讽诵八十年》纪念册,与有荣焉。其实,那是2002年,校友吴韦材发动过一次“口述历史”的校史汇集,以及历来的毕业刊与大量校友回忆文字,给纪念册的编写打下扎实基础。


悠悠80年,公教已经过11位校长掌校,除了最初的两位,其余九位都是笔者亲眼见过或接触过的。多亏曾在公教念完小学的韩山元校友描述,给我们补充“这个脸圆圆的大人态度很温和”——第一任校长姚国华的个人形象。


新加坡公教中学是1935年,在法国神父劳爱华(Fr Edward Becheras)奔跑之下成立的。当时,劳神父正在主持小坡圣伯多禄保禄天主堂的教务,公教中学便设在奎因街这所教堂地段里,一切从教堂前方一间储藏圣经的小屋(“藏经阁”)开始。接着,三层楼的中学校舍,以及对面奎因街8号的小学部,都先后筹建起来。


劳神父把公教看成一列双轨火车,中英并重,脱然无累向健全教育奔驰。早年,公教毕业的同学在考获华校高中文凭的同时,也全校一起参与英校剑桥高级文凭的会考。有校友反映,父母选择把他送进公教,让他免除上午华校、下午英校的奔波劳累。


1957年,劳神父前往法国度假时,在一艘游轮上病逝,遗体运回新加坡安葬,送葬行列有近万人。目前,碧山公教校园内树立创校人的铜像,校庆则定在10月13日——劳神父1879年的出生日期。


公教早年的校政、校风,就在华南教育家姚国华掌校15年,以及来自北京天主教圣母昆仲会的吴酉俊修士当了六年校长之下,稳步建立起来。


1954年,本地发生“五一三”学潮,学校开除参与罢课的70名公教学生,校长成了新闻人物。学生该不该参与政治活动,永远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吴修士的这一坚决立场,无疑给公教开拓一条“专心向学”的道路。


“圣母昆仲会修士”时代


劳神父委托之下,从吴酉俊修士开始,公教进入“圣母昆仲会修士”时代。第三任(1956-58)校长孙继昌修士,以及接任的盛振国修士,虽然任期短暂,但都令同学们念念不忘。


原来修士们除了中、法、英语文漂亮之外,也在数理方面各有专长。笑容可掬的孙修士是我们的化学导师,玉树临风的盛修士则是数学专才。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卓越教授陈晓云回忆,自己走上数学道路,是盛修士当年悉心培养的结果。


1960年——这也是笔者踏入公教就读的第一年,有宗不幸意外发生:第四任校长盛修士开车,载着其他三位修士到马来西亚度假,归途遇大雨车子在麻坡误入小河沟,当时在车中睡着的梁厚祥修士惨遭溺毙。盛修士心情大受打击,请辞离开新加坡。学校董事部采取紧急决定,饬令33岁、“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张世典修士担任第五任校长,开创“张世典时期”14年的辉煌。


旧学根底深厚的梁厚祥修士是公教的文胆,校歌歌词撰写人,深得修士同俦与莘莘学子的敬爱。我记得他的丧礼在圣伯多禄保禄天主堂举行,校刊还载有梁修士生平特辑,哀悼了好一阵子。


碧山校园艰苦筹建


张世典修士过后是第六任(1975-1982)校长叶昆灿掌校,公教的教会色彩逐渐冲淡,后遵照教育指示成为一所世俗学校。当然,校训仍然是“亲爱忠诚”,办学方针依旧中英并重。1979年,公教获选为九所“特选学校”之一;同年,公教也开设学前教育的“启蒙班”。接下来1987年统一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则是影响全国的大事。


近年笔者和一些有识之士谈到1979年的政策转折,每每碰了一鼻子灰:“很重要咩,有什么好提?”人们忘记了,华校成为“特选”,只能办到中四,高中部没有了,加上1980年南洋大学停办,华文教育的上层顶盖已消失。华社为了护苗保根,才苦苦要求成立“启蒙班”。事实也证明,2002年公教的中四毕业生里面,占多数的仍是1992年最后一届启蒙班升读原校的同学。


公教各任校长,各有掌校风格,也各有建树。叶昆灿校长是新华作家骆明,他与华文老师们鼓起校内的文艺风气。第七任(1983-1990)陈克业校长,是校友兼教友。任内,公教来到一个转捩点,小学部被误判为“危楼”,中学部也过度拥挤,学生须分散到各处上课,寄人篱下。陈校长一方面维持“四分五裂”的校政,一方面筹集巨款兴建碧山新校园,1990年11月,他在新厦办公室内不支倒下,鞠躬尽瘁。


第八任校长廖明德从1991年担任到1992年年中,便远赴文莱讲学并投入学术研究。廖校长注重文化传扬,编印《公教学生字帖》,并邀请中文部主任编《公教诗选一百篇》。


第九任(1992-1997)校长陆家祺的到来,结束公教半年时间的“无校长状态”。他是公教校友,主张发扬传统,饮水思源,因而有校史博物馆“长青馆”的设立。


申办为直通车学校


公教的发展,至此又遇瓶颈。1992年,教育部实施学校排名制度,经过多年支离破碎搬迁之苦的公教,表现大不如前,排名失利,名声大跌。第十任(1998-2002)校长黄慧珠,是公教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一位出自英语源流(莱佛士女中)的校长。临危受命,负起“脱困”之责的黄校长,有冷静、果敢之风,她借助教育部“优越学府扩建计划”,让公教翻新打造,提升为21世纪高科技学府。


到了第11任(2003-2015)校长李学文掌校,公教可说逢上天时、地利、人和:学校不但远离游牧岁月,扩建时期“敲敲打打”的不便也已经过去,这位曾研究心理学的李校长,有12年的掌校时间可以打造校园,“让学生就在自家院子里玩”,并且“以爱心触动每一个人”。


2013年,公教成功申办为直通车学校。这一年上中一的同学,将于四年后(2017年)与圣尼各拉女校、新加坡女子中学的毕业生,共赴诺雅初级学院的联办综合课程。督导公教学子的重任,从2015年开始,便落在第12任校长苏丽玲身上。


如今,我这个银丝飘顶的超龄校友,已加入祖孙三代都是“公教人”的行列。是的,百感交集。脑际只记得前校长李学文接受访问时所说的一句话:办学,就是要把一个希望,一个抱负,交给大家。“以前劳神父创立公教中学,他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