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颖:90后成年了,但能成材吗?

科技塑造了90后的性格,他们是社交媒体的生力军。(法新社)
科技塑造了90后的性格,他们是社交媒体的生力军。(法新社)

字体大小:

90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自小便与科技形影不离。现在已有不少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精神不集中、性格浮躁和错失焦虑症等问题都和社交媒体的滥用有关。

去年的最后几天,微信朋友圈掀起分享18岁照片的风潮,我的朋友圈一时之间被许多嫩嫩的小鲜肉面孔刷爆。为了图好玩,我也跟风发了几张照片。但有同学事后问我,发的是不是11岁的照片。

后来看了新闻报道才知道,原来2017年12月31日是最后一批90后(生于1999年12月31日)的18岁生日。

也就是说,自那天开始,90后的这一代人已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为了纪念这一里程碑,中国网民在各大社交平台发表了他们的18岁照片,向他们的青春和芳华致敬。虽然我早在六年前已度过18岁生日,但作为90后的一分子,这个标志性的日子还是让我挺感慨的。

90后都成年了。成年意味我们这一代人往后要肩负的责任将越来越重。我们不久后都将成为家庭和国家的中流砥柱。面对社会角色的更替,我国90后是否有足够能力和信心挑大梁和克服未来的挑战?我们又具备哪些性格特征?

为此,我搜了一些资料,联系了身边的一些90后的新加坡朋友和教过我的老师,与他们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大概归纳出以下20个主要特征——开放、适应能力强、教育程度高、生活安逸、旅游经验丰富、跟进时事、生活节奏快、以自我为中心、浮躁、得失心重、机遇多、忠诚度低、做事要求立竿见影、依赖社交媒体、品牌意识强、有错失焦虑症(FOMO)、喜欢纸上谈兵、缺乏自信和毅力以及郁郁寡欢。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处境和性格特征。上述特征肯定不能代表每一个90后。每个特征形成的原因因人而异,错综复杂。

但很肯定的是,几乎所有和我交流的朋友都提到科技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90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自小便与科技形影不离。科技作为客观的外部条件对塑造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早期的诺基亚手机和Windows 95的台式机,到现在的iPhone X和苹果笔记本电脑,科技产品日新月异,但我们总能很快上手,适应数码时代的步伐。

科技与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化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不少便利和效率,也造就了社交媒体过去10年的崛起,让90后成为社交媒体的生力军。但这些好处也附带了一些负面影响。

著名英国励志作家西蒙·斯涅克(Simon O. Sinek)在评述“千禧一代”(Millennials,出生于1984-2000)时指出,我们从小有求必应,被家长和老师告知自己是特别的。社交媒体让我们学会使用滤镜(Filters),只表现生活“美好”和“坚强”的一面,隐藏自己的缺陷和抑郁的一面。

来到现实社会,当我们发觉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特别,在朋友圈得不到“点赞”时,那种失落给我们的自信心带来致命打击,90后因此比前几代人更缺乏自信。

斯涅克还提到,因为急于求成,90后做事要立竿见影,没有耐心,短期内见不到绩效和回报就选择换工作。

他的上述观察大体上与我自身的经历,还有我朋友们和老师们的观察吻合。

实际上,现在已有不少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精神不集中、性格浮躁和FOMO等问题都和社交媒体的滥用有关。

写到此处,90后似乎有诸多的性格缺陷,那是否会阻碍我们成材呢?

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每一代人因身处的客观环境不同,都会有自身的时代特性——优点和缺点。关键是要认识这些缺点并加以预防和改进。在我看来,90后最需要注意的是数码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应该是我们控制科技,而不是让科技控制我们。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为了改善自己的急性子,让自己不要那么浮躁,我每天适当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同时抽出10分钟时间打坐(meditation)。

至于能否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套用朋友的话,90后现在依然在经历转型阶段,年龄最大的才28岁,刚步入职场,大部分人还没在社会上站稳脚步。因此要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或许为时尚早,须再经历几代领导人的更替。

新加坡90后的生活方式,理想和性格特征肯定与前几代人不同。不过国家投入不少资源培育我们,相信只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牢记前人的教诲,接受良好的指导,90后一定能身负重任,引领国家走向辉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