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汐莹:再见,90后

小时候用胶卷相机拍的照片,边上还有拍摄日期“1.31.01”。
小时候用胶卷相机拍的照片,边上还有拍摄日期“1.31.01”。

字体大小:

当时的我们,所有的集体回忆,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然而,这些最后又成为陌生又熟悉的东西,迅速地被时代淘汰,又迅速地被新事物取代。

最近一直在反思2017年。

新年之际,微信朋友圈掀起一波波热潮:从分享18岁的照片和年少芳华开始,到回顾2017年的精彩与得失。作为旁观者,我一直默默地点赞,直到看到消息说到了2018年,最后一批90后已满18岁成年,心里才闪过一丝丝复杂与感叹。

不知不觉,属于我的年代,我们这一代已集体告别少年。

“90后”其实是我很喜欢的标签。在我看来,90后是随着时代一起成长的一批人。

出生于变迁最快的时代,我们的童年见证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又与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爸爸随身挂在腰带上的是“传呼机”,出门在外要紧牵我的手,不然走丢了就找不回了。小学时,我蹦跶蹦跶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座机”上输入背得滚瓜烂熟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跟我最好的朋友聊天。

在新加坡永恒的夏天里,笨重的方块电视机里播着像素模糊的卡通片,我坐在黑色沙发上吹着空调翘着腿。小时候还特别喜欢成熟地打扮自己,妈妈有时会用胶卷相机拍照,冲洗照片,将底片上记录的时光永远定格。

以前流行过随身听,爸爸专门用来听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我特别喜欢玩弄这些磁带,把长长的黑色带子拉出来,再用肥肥的小手指或铅笔卷回去。

再后来,家里买了电脑,我学会生硬地敲着老旧键盘上的字母,“哒哒哒”的声音随着老式电脑风扇“嗡嗡”作响。

当时的我们,所有的集体回忆,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然而,这些最后又成为陌生又熟悉的东西,迅速地被时代淘汰,又迅速地被新事物取代。

对我而言,这留下的是一种恍然若失的感觉。就像心里住着一个少年,却被逼迫着长大。或许我至今还没有做好长大的准备。又或许,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年。

2017年对我来说,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年。虽然有许多精彩,但都不是特殊的“难忘”,更多是平稳与习惯,一不留神时间就过完了。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可能是因为成熟了,生活稳定了。其中提到哈蒙德在《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一书中的话:“我们习惯于把一定数量的记忆对应一定长度的时间,成年后突出事件发生的次数更少了,生活越来越稳定……让没有变化的年份合并在了一起。”

确实,愈长大愈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概念越来越不上心了。就如以前都特别重视元旦,每当跨年总是想要以难忘的方式倒数。在新加坡的时候,曾与好友一起去滨海湾看浮灯,用马克笔在手上写下新年愿望;去年初到北京,与同学一起到五道营胡同一家小酒吧,喝着鸡尾酒向精彩的2016年致敬。

今年跨年,似乎是在路上度过的,寒风中我与同学在寻找吃夜宵的地点,看了一眼手机发现是00:01了,就顺口说了一句:“哦对了,新年快乐。”

2018年的到来,意味着一代人的成长,一个年代的告别。致90后以及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