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雯:母性的另一面

字体大小:

街头隐士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一篇题为《母性沉重的另一面》的文章。仅仅看题目,就觉得新鲜了。因为但凡读谈论母性、母爱的文章,我们基本上准备好纸巾以便拭泪,或者至少是预备了一种崇敬、感恩的心情准备再受一次感化,一般来说,我们谈的母爱必然是伟大、正确、无私的。很少有人敢谈母爱“负”的那一面,因为这巨大的牺牲精神面前,我们不敢造孽。有人终于站出来说些客观存在但对某些人感情上来说不好接受的东西了。好吧,让我们在情绪的话题前暂时当一个科学的读者。

这篇文章主要援引了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总是只承认母性的正面性,而她的负面性却始终存在于人的无意识里。一些母亲总是企图大包大揽,完全照顾(也可以说是“控制”)孩子的生活,这实际上是以培养为名妨碍着孩子走向独立。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意识到母性的负面性……他们感觉到必须要与之分离。孩子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他们一边体会到离别的悲哀,一边下定决心一个人往前走。”

我一早认为,最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绝不是父母无微不至地为孩子打理一切的家庭,当然也不是父母冷落孩子的家庭,而是那些父母有些大咧咧,爱着孩子但也任由他某种程度上自由发展的家庭。有些母亲在孩子应当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走向独立的时候,坚持为孩子操持一切,这种“垄断”式的爱,其实质不单是爱,还有一种占有欲,那就是无法忍受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失去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摆脱这样的爱的“枷锁”对孩子来说困难更大,独立的过程因此也更痛苦。当上了大学的孩子因为不会洗衣服而向母亲哭诉时,那一刻母亲胜利了,孩子却失败了。于是,你会发现在这爱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性格更弱,脾气也更坏。如果这样的家庭恰好有不止一个孩子,那些较早离开家的孩子和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会有很大差别。有幸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却不幸一直被笼罩在沉重的爱里的孩子,即使他长到50岁也会是个不成熟、具有强烈依赖性的人。

作为母亲,我们总是以“为你好”为名想要过多地主导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很多母亲对待儿子,无论如何不愿淡出他的生活,一厢情愿地以为他还像年幼时那么需要母亲。而一旦发现孩子开始抵制这种控制,结果往往会因为沮丧而听之任之,连必要的关切也失去了,或者干脆心生怨意。 读了《母性沉重的一面》,我立即反省了一下。我想到,当我喂豆豆某种我认为对他有益的食物他却坚决拒绝时,我有时就发火了。这只是因为他挑食吗?不,潜意识里,我大概觉得他拒绝了我的好意,不再服从妈妈的权威。

有些母亲还总是强调自己曾为孩子做出过多大的牺牲,既然付出这么多,当然有求更多回报,而这回报就是孩子的爱和关注,即便他已经长大了,有了更应该关注的东西。其实,如果有牺牲,那么牺牲是你自愿给予的,不应拿这个来要求回报。抚养孩子的过程对父母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快乐和满足,因此,你所得的回报就是这过程本身。想通这一点,就不会再因为孩子们成年后必须告别你、走向自己的生活而失落了。(传自休斯顿)

笔心

坚持为孩子操持一切,这种“垄断”式的爱,其实质不单是爱,还有一种占有欲。——张惠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